咖啡|云南深山里的咖啡暗战( 三 )


这种需求引发的供给格局产生了恶果:从2016年开始,云南商品豆价格持续走低 。在最艰难的时刻,部分咖农一公斤生豆只能卖出11元的超低价 。随之而来的是改种潮——在2018年到2019年,云南咖啡豆产量开始锐减,拒不完全统计,在两年时间内部分主产区的年产量下降超过一半 。
咖农柳佟向虎嗅描述了“砍树”背后的商业逻辑:云南普洱、保山等咖啡豆主产区同时也是茶叶、水果、鲜花的产地 。对当地咖农而言,这些都算是“经济作物”,哪一种行情好,就会自然而然种哪种 。在2018年前后,柳佟同村的很多咖农开始种荔枝和芒果 。
低价商品豆的道路逐渐走不通,也开始让云南豆向精品化转型 。
2014年开始,一批咖啡人和品牌在云南尝试进行咖啡升级 。在种植端,他们在云南试种更多品种的咖啡树,而在后制加工及烘焙环节,这批咖啡人给当地引入了多种技术、设备 。
但咖啡并非朝夕之功 。据熟悉咖啡产业的期货分析师Rock透露,在危地马拉等地,好的庄园往往需要一个世纪才能积累足够多的资本、技术并培育出极具竞争力的咖啡品种 。“这些咖啡庄园实际上已经公司化了,他们雇佣大量专业的农业技术工,并有独占的品种和技术专利,并基于此在世界咖啡市场提高话语权,这是眼下云南咖啡尚未实现的 。”
但源自2014年的努力,在2018年前后开始出现成果 。一个标志性的细节是,在这一年的西雅图SCA精品咖啡协会年度展会上,中国云南咖啡成为了这一年的主题肖像 。而更多的本土品牌,开始把目光投向云南咖啡豆 。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一线品牌咖啡产品总监向虎嗅透露了其中奥妙:大部分精品连锁咖啡或者精品速溶咖啡豆采用“熟拼”的方式 。熟拼,指的是熟咖啡豆拼配,通过多种咖啡豆搭配来呈现出丰富的口感 。
“云南豆起到了两个关键作用,在熟拼模式下降低整体成本,在单品模式下提供更高性价比产品 。”这位产品总监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中国咖啡消费者的咖啡认知度并不高 。他们公司曾精选了1000名平均每周至少喝三次咖啡的中产人士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超过75%的消费者对于阿拉比卡、耶加雪啡到底意味着什么搞不清楚 。
隐藏在说不清背后的,是喝不出 。
大部分咖啡的主打款采用熟拼模式 。比如某品牌精品美式,在宣传册上描述的是采用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咖啡豆,但据熟悉该品牌的咖啡师透露,其实这款产品是由三种咖啡豆熟拼而成,其中产自云南的蓝山咖啡豆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云南产的蓝山咖啡豆和牙买加产的蓝山咖啡豆“价格差异明显” 。“但是大部分消费者是喝不出来的,目前相关消费政策和相应检测技术,也不可能对熟拼咖啡有明确地检测、限制 。”这位咖啡师表示,这种事在圈内绝非孤例,一方面说明云南优质咖啡豆的质量直线上升,另一方面说明C端市场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