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深观察|高架下的空间,竟能安放我的乡愁


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 , 我都喜欢跳上565路公交车 , 摇摇晃晃半小时 , 去一个我经常光顾的XZ村 , 在村口的小卖部买包烟 。 碰上我认识和熟悉的老人 , 我会立马递根烟上去 , 听他们聊聊村里的近况 。 到了饭点 , 我习惯去一家贵州餐厅 , 点上小份的酸汤鱼、一碟茴香豆、一支啤酒 , 慢悠悠地享受XZ村的幽静 。
我一直钟情于XZ村 , 因为这里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岭南水乡格局 。 进村后 , 映入眼帘的是稻田、果园、河涌、大榕树、古井 , 炊烟袅袅 , 鸡犬相闻 , 小桥流水人家 , 门口喝茶吹水与下棋的村民们 。 弯弯曲曲的河涌穿村而过 , 每年的端午时节 , 河涌两旁人声鼎沸 , 大家竞相观赏各路划龙舟好手的百舸争流 , 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 。
老人们告诉我 , 30年前 , 女人们在河里洗菜洗衣服 , 男人们抓鱼捕虾 , 孩子们洗澡嬉戏 , 热闹非凡 。 村民以种植水稻、龙眼、杨桃、香蕉、番薯为生 , 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大家的日子过得清贫 , 但也安然恬静 。
2004年 , XZ村发生了一件足够写进村史的大事 , 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高架路由西向东横穿村落 , 120余根巨型路墩“从天而降” , 村落、果园、河涌被围蔽起来 , 原有各要素协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割裂 , 这里逐渐被各种车辆占据 , 垃圾泛滥成灾 。
遇上暴雨天气 , 高架路上的积水止不住地倾泻下来 , 形成壮观的“水帘瀑布” , 正所谓“滴水穿石” , 长期受到雨水冲击的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 污水横流 , 是常有的事 。 加上高架路上昼夜不停的交通流 , 噪音污染在所难免 , 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反舒适物或厌恶型空间 。
十年前 , 这里迎来重大转机 , 被有关部门划定为桥下空间升级改造示范点 , 高架路下近3万平方米的地方被规划设计为三个功能区 。
【空间|深观察|高架下的空间,竟能安放我的乡愁】农产品售卖区 。 这里的菜农基本都是XZ村村民 , 卖的菜(或瓜果)是他们自己种植的 , 60岁以上的阿姨居多 , 我每次去都可以看到十几位阿姨沿路摆摊卖菜(或瓜果) 。 一位詹姓阿姨告诉我她每天的生物钟:早上五点半起床 , 与老伴一起去果园或菜地捣腾 , 翻地 , 浇水 , 除草 , 扯菜 , 摘果 , 去残叶 , 洗净 , 凉干 , 七点回家吃早餐 , 八点把菜或果运过来摆卖 , 十二点半 , 老伴过来替她卖 , 她回家吃午饭 , 一点半 , 她再过来 , 下午五点收摊回家 , 六点吃晚餐 , 饭后沿村里的河涌两岸走三圈 , 耗时约一个钟 , 八点回家、洗漱和就寝 。
其实阿姨们早住上了政府分给她们的回迁房 , 老宅子也租给了附近的上班族或学生群体 , 她们的经济收入相当可观 , 但她们还是选择保持辛苦劳作的状态 , 原话是:“我种菜卖菜已经40多年 , 早已习惯了 , 一歇下来我就浑身不舒服、不自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