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峰|板栗坳中的脚印和声音( 五 )


挑起辩论是让大家在山坳中不感枯寂
我们沿着小路前行 , 去找桂花坳 , 那是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住了6年的地方 。 村里人告诉我们 , 这几天主人家有丧事 , 不知道方便不方便参观 。 我们知道农村办红白喜事时 , 村里的人和亲朋好友都要来的 , 主人家会很忙碌 , 也许还会有些禁忌 , 因此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
桂花坳在一座小山坡上 , 快走近时就看到院子里搭着塑料棚 。 我们在门外停下脚步 , 看到院子里人不多 , 大概是事情已经办完了 。 和主人一说 , 主人很爽快地答应我们进院子里看 。
老房子外墙上也挂着一块棕色的牌子 , 写着“傅斯年旧居” 。 我们走进屋里看到的是破烂的家具 , 上面的屋顶已经透亮 , 地上放着塑料盆 , 可以想见是下雨时用来接雨的 。 主人说 , 这个房子已经破得不能住了 , 可是现在政府不让动 , 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
有意思的是 , 我在《南渡北归》中读到不同的人对于此处的不同记忆:傅斯年的夫人俞大綵的记述是:“那是一个山明水秀 , 风景宜人的世外桃源 。 我们结庐半山 , 俯瞰长江……在李庄几年中 , 孟真(傅斯年字孟真)在家时更少 , 常去重庆 , 心所焦虑 , 唯在国家之危急存亡 。 ”可是在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孩子眼里 , 那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 除了潮湿、阴冷、简陋的农舍 , 就是满屋子乱窜乱爬的老鼠和臭虫 , “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 。
想到英国绅士李约瑟也曾在桂花坳过夜 , 不知道他和傅斯年在桐油灯下谈火药时 , 是否也被虫鼠骚扰过?
据说从昆明龙头村开始到李庄板栗坳 , 傅斯年就很喜欢与同事们辩论不休 。 后来在为董作宾的《殷历谱》作序时 , 傅透露了个中秘密:“吾见彦堂(董作宾字彦堂)积年治此 , 独行踽踽 , 备感孤诣之苦 , 故常强朋友而说之焉 。 朋友知此 , 亦常无意而强与辩之 , 以破寂焉 。 ”
原来 , 挑起辩论是为了让大家能在山坳中不感到枯寂 , 保持心智的开朗与活跃!看来 , “大炮”只是傅斯年面貌之一种 , 其实他的心思也蛮细腻的 。
板栗坳能让学者们在战争时期也“不废研学” , 除了他们对于学术的追求之外 , 还在于这里有一个“战时后方最大的图书馆” 。 它落脚在一所叫做“田上”的院子里 。 我们从水塘对面望过去 , 这个院落似乎不小 , 应该有不少房间能用来安置图书 , 但一走进去 , 看到的已是满目荒凉 , 老房子前面堆放着柴草 , 屋子里还有残存的“文革”标语 , 已经完全感觉不到它曾经作为图书馆的存在了 。
细想起来 , 如果不是史语所拥有这样一座宝藏般的图书馆 , 不知道傅斯年是否能当即找出《武经总要》 , 王铃又是否能写出他的英文论文 , 甚至病床上的林徽因 , 为了帮助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 , 也是从史语所图书馆去借《史记》《汉书》的 。 因为丰富的藏书 , 还有学者千里迢迢来投奔史语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