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持董作宾的工作 , 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特地从重庆买回一盏煤油灯和一皮桶“洋油” , 供董作宾和助手开夜车用 , 其他研究人员只能点桐油灯 。 在闷热难熬的夏夜 , 受不了桐油灯烟熏与黯淡的年轻人会跑到董作宾的窗外聊天 。 他们一边聊 , 还一边相互提醒 , 别惊动那位正在辛苦工作的“老天爷”——董作宾是河南南阳人 , 南阳口音很重 , 南阳很多人把“老天爷”三个字当口头禅 , 董作宾也有这习惯 , 往往张口就是“老天爷呀” , 所以史语所年轻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老天爷” 。
作为一个希望下辈子当古文字学家的人 , 我很能体会董先生“解谜”的快乐:“我算出文丁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丁亥 , 是一个夏至 , 与这一片卜辞所记密合”;“帝辛征东夷的时候 , 在他的十年十一月十六日癸丑这一天 , 从‘亳’往‘鸿’ , 当晚就到了”……三千多年前迷雾中的历史 , 就这样一点点从甲骨文中显形啊 , 真是太酷了!
很难想象这个“酷”是算盘扒拉出来的:当时没有电脑 , 董作宾又不惯使用手摇计算机 , 全凭笔算或算盘来计算 。 据说有关历法的计算量极大 , 为了减少错误 , 每道题往往计算三遍到五遍 。 除了自己计算 , 他还常常抓史语所的年轻同事帮他演算 。 栗峰山庄里算盘噼啪响 , 石璋如回忆说:“董先生自己常常说笑话:我们史语所成了数学研究所了 。 ”
傅斯年被迫为部下出具
“结婚保证书”
展览中也有很多图文反映了史语所人的生活情形 , 比如年轻人结婚 , 清寒中的学者们以书画相赠“以志喜庆也” 。 史语所刚刚迁到李庄的时候 , 傅斯年规定所有的单身汉都要上山 , 吃“伙食团” 。 因为战乱未已 , 他不赞成史语所的年轻人与当地女孩谈情说爱 , 正像当年的“驻村干部”也劝我们知青不要着急结婚一样 。
奈何抗战持久 , 年轻人实在等不得 , 待到6年后史语所迁往南京时 , 已经有5位青年才俊娶了李庄姑娘 。 其实李庄人开始并不乐意 , 他们怕这些“下江人”不知底、靠不住 。 当逯钦本要娶李庄大户的女儿、史语所子弟学校老师罗筱蕖时 , 罗筱蕖的父亲、那位写下“同大迁川 , 李庄欢迎 , 一切需要 , 地方供给”的乡绅 , 要求傅斯年证明逯的学识和在老家是否婚配 。
傅斯年不仅详细地介绍了逯的学术水平和成果 , 还将各种能证明逯未婚的材料一一列举 , 包括其在北大入学时填的表、催促其在外面完婚的家书等 , 后面还附了6位史语所研究人员的“保证书” , 签名者多是逯的山东同乡或好友 。
想想觉得又好笑又感动 。 堂堂五四运动学生领袖、被视为“常目空天下士”的“傅大炮” , 还要出此等证明 , 可见板栗坳的6年 , 史语所的人们似乎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板栗|一滴酒里的圣诞
- 教育|阳明山、桐子坳两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擎起双牌红色文化传播大旗
- 乡村|隆回羊古坳镇:扮靓乡村“颜值”绘出幸福“画卷”
- 金色|漫天飞舞的金黄的桐子坳(原创)
- 景区|双牌阳明山、桐子坳景区秋景、美食、歌舞盛宴 迎接八方游客
- 双牌县|双牌阳明山、桐子坳景区秋景、美食、歌舞盛宴 迎接八方游客
- 乡村|武冈市文坪镇黄泥坳村“幸福美丽村庄”现雏形
- 深山闺秀|北京一深山闺秀,山清水秀板栗飘香,人少景美适合遛娃
- 迁西|河北迁西国家板栗公园归巢部落栗精灵创意乐园,以巢为居以栗为食
- 中秋|游神峰美景,品阳山美食,中秋国庆到清远阳山抓鸡吃鸡剥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