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峰|板栗坳中的脚印和声音( 四 )


展览无法完全复原的是当时学者们的清苦生活和“不废研学”的紧张工作 。 其间 , 已经有一些学者去国外大学或国内大学任教 , 离开了板栗坳 , 但还有些学者在此坚守 。 史语所也招聘了一批青年学子 , 以培养“学术研究的种子” 。
把梁思永抬上500级石阶
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 , 是从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考古学家 , 是第一个受到正规现代考古学训练的中国人 。 多年的野外工作和迁徙中的劳累 , 使得原本就身体不好的他患上了肺结核 。 到达李庄后 , 他担心山上条件差 , 将家安在了李庄 , 周一到周六到板栗坳工作 , 住在宿舍里 , 周末回李庄家中 。 “在山上时 , 忙于工作 , 不分昼夜 。 虽然是研究室内的工作 , 但拼命的程度 , 不减田野工作的热情 。 ”但是到了第二年 , 他终于卧病不起了 。 为了让病重的梁思永能每天晒到太阳 , 傅斯年在板栗坳史语所租住的一个院子里 , 腾出房子 , 请人安了地板 , 装了玻璃 , 打了晾台 , 然后和梁思成一起亲自组织担架队伍 , 把梁思永抬上了500级石阶 。
我们不知道这个特别为梁思永准备的房子在哪个院子里 , 估计没有坍塌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吧 。
1942年11月 , 费正清访问李庄 , 参观了史语所 。 他说:“我逗留了一个星期 , 其中不少时间是由于严寒而躺在床上 。 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动 。 ”
1943年6月初 , 受英国政府委派来中国考察的李约瑟到了李庄 。 在与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同济大学交流、演讲之后 , 他“沿着河边一条小路离城(镇) , 小路穿行于在热浪中闪亮的玉米地之间 。 过了不远以后 , 开始攀登一条壮观的石级小路进入山里” , 到达了板栗坳中的史语所 。 在这里 , 他发现了一群“迄今会见的人们中最杰出的”学者(给夫人李大斐的信) 。 李约瑟之所以这样说 , 是因为他所关注的中国古代科技问题 , 在这里得到了热烈的回应 , “各学科研究人员奔走搜寻 , 发掘他们所想得起来的有趣材料” 。 晚上 , 他和傅斯年谈起中国的火药史 , 傅当即找来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 , 抄录出有关火药成分的一些段落 , 临别还送了李约瑟一本善本的《天工开物》 。 “火药之夜”过去43年之后 , 李约瑟完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册《军事技术 火药的史诗》 , 将它题献给“已故的傅斯年” , 称他为“杰出的历史学者和哲学学者 , 战时在中国四川李庄最友好的欢迎者” 。 傅斯年如地下有知 , 当“欣然为一笑”吧 。
李约瑟的板栗坳之行 , 收获的还不止这些 。 26岁的王铃 , 当时是史语所的助理研究员 , 在听了李约瑟的演讲并与之交流后 , 内心的热情被点燃了 。 李约瑟走后 , 他钻进史语所图书馆 , 收集了大量火炮资料 , 以英文写成论文 , 请李约瑟介绍到西方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 据说李约瑟读完王铃的论文 , 非常欣赏 。 1946年 , 王铃得到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 , 到英国留学 , 开始与已经回到剑桥的李约瑟长达9年的合作 。 当《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出版时 , 李约瑟在前言中这样提到王铃:“假如没有这样一位合作者的友谊 , 本书即使能出版 , 也将推迟很久 , 而且可能会出现比我们担心现在实际有的甚至更多的错误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