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峰|板栗坳中的脚印和声音( 六 )


几十万册书是如何运到这山沟里的?
在战争状态下 , 几十万册书是如何运到这山沟里的呢?1940年 , 史语所将珍贵书籍、明清档案和甲骨、青铜器等出土文物装了600多个箱子 , 雇20多辆汽车翻山越岭从昆明运到了长江上游的泸州 , 交给赫赫有名的民生公司 , 委托他们将箱子通过水路运到李庄 。 但不知道是不是李庄的码头太小 , 到宜宾后 , 这些箱子被放到驳船上转运到李庄 。 一艘驳船离开宜宾后不久就倾覆了 , 几十箱珍贵书籍落水 。 傅斯年、董作宾们捶胸顿足、心急火燎 , 只好把打捞上来的箱子集中到一所小学 , 组织史语所同仁开箱晾晒和造册 , 直到翌年一二月间才晾晒完成 。 此事被史语所的考古学家石璋如称为“晒经三月” 。 6年之后 , 又是民生公司的轮船停在了李庄码头 , 装上了史语所的珍贵图书和文物 , 也装上了史语所的同仁和他们的家人 , 鸣响汽笛 , 顺流而下 , 冲出三峡 。 一段山乡避难史、一段战乱中的学术研究史就此结束 。
我们沿着小路慢慢走回村头 , 村里仍是一片寂静 。 不知史语所离开之后 , 这里的人们是否会怀念子弟学校孩子们的歌声“五月的鲜花 , 开遍原野……”还想再听听他们围着板栗坳跑步时呼出的“一二三四”?不知道板栗坳的房舍、山林、水塘、油灯和乡亲们是否也会出现在学者们的梦中?梦境难考 , 我只是从书上看到 , 102岁的石璋如在去世前三天 , 用颤抖的手在自己最新出版的《石璋如先生访问录》上签名 , 托人从台湾寄往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政府 。 他对那段岁月、那片山水 , 那些人们的怀念与感恩之情 , 成为这个“一生唯一念”的考古学者的绝笔 。
本文中的一些故事 , 取自岳南的《南渡北归》一书 。 照片由陆晓娅、栗兰拍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