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是对别人偏见的典型表现之一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 。
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 。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 。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 。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
晕轮效应是什么?晕轮效应的发现在上个世纪初首先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 。Thorndike 在 1920 年在进行人员资源方面的研究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晕轮效应的概念 。随后,许多学者对晕轮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目前得到广大学者认可的晕轮效应的定义是,晕轮效应为属性之间超出真实相关关系的多余的关系 。
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会出现的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扩大了许多 。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对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也就是说,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质,而仅凭借一点信息就对这个人的整体面貌做出判断 。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 。他们给被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分别是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一般的人 。然后要求被试者评定这些人的一些特点,而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没有丝毫关系,分别是这些人的婚姻状况、结婚幸福程度等 。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没有吸引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 。戴恩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魅力,那么他的其它特点往往也被认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了 。这显然是由晕轮效应引起的认知偏见 。中国有一句欲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一种晕轮效应,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一个身材不高、其貌不扬的男子,因为姑娘看中的是他的才华,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从而就觉得他整个儿都美,看哪儿都“顺眼”;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小伙子,追求他的姑娘亦不少,他却偏偏看上一个长相很一般的姑娘,因为他看中了她优雅的气质,为她的气质所倾倒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晕轮效应的反映 。
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 。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 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 。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求是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 。
在日长生活中晕轮效应是常见的,比如老师心目中的成绩的的学生,本来事实上高分完全可能低能的,至于个人素质方面更无法考证了,然而老师仅仅从成绩这一点出发,就武断地判断该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同时就算他犯了迟到、早退、欺负同学等等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 。这种典型的一美遮百丑的现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晕轮效应在显示生活中的体现,当然,这肯定是错误的工作方法,我们要加以克制 。
什么是晕轮效应借用晕轮效应,即邀请已有名人为栏目主持,不仅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提升栏目的知名度,而且名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气质风格也是栏目内容品质的保障 。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晕轮效应,欢迎阅读 。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