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是对别人偏见的典型表现之一 晕轮效应( 五 )


走出迷宫
常言
说:“知人为聪,知己为明”。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政工干部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知人知己的能力 。我们知道,对人的知觉过程不同于对物的知觉过程,人对自身和同类的知觉,往往一开始就注定要受到主体意识的明显渗入和缠绕 。所以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比较起来要更困难,更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失真乃至造成错觉 。“晕轮效应”就是其中之一 。
困惑
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 。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晕轮或月晕效应 。
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 。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 。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影响 。这种偏差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晕轮效应的极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了,从喜爱一个人的某个特征推及到喜爱他整个人,又进而从喜爱他这个人泛化到喜爱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 。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 。
特征
给人们认知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 。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 。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 。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
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
面试官晕轮效应
(一)面试官自己偏好
对于面试官按照自己偏好评价人,在很多企业的招聘面试中时有发生,也最难避免 。比如面试考官很看重学历、他对高学历者一定是青睐有加,在面试开始之前,学历稍低者就铁定已失一分 。或者另一位面试官是做市场、搞销售出身,对能言善辩者就常有几分好感,而忽略了企业所招聘岗位的特点和要求 。
(二)先入为主
所谓先入为主,就是面试官在面试刚一开始就对应聘者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 。这种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比如说: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诚实和友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无心之过或是过份紧张,是可原谅的;而如果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是油滑和伪善的,那么当发现应聘者的第一个谎言时,会认为是习惯使然或是有意为之,是不可原谅的 。
(三)以点盖面
什么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
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 。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 。故在人才选拔、任用和考评过程中应谨防这种倾向发生 。
晕轮效应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 。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
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象是“带有光环的天仙”,样样都尽如人意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举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