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是对别人偏见的典型表现之一 晕轮效应( 二 )


晕轮效应定义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 。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
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 。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 。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
企业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为大众了解并接受?一条捷径就是让企业的形象或产品与名人相粘连,让名人为公司做宣传 。这样,就能借助名人的“名气”帮助企业聚集更旺的人气 。要做到人们一想起公司的产品就想到与之相连的名人 。
晕轮效应点评
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 。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 。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
晕轮效应词语由来
最早提出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1]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 。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
认知角度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 。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
晕轮效应相关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 。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 。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