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在沉默地消逝:百年古楼雨夜坍塌背后( 六 )


这让他有种急迫感 , “文物只会越来越少 , 毁坏一个少一个” , “今天不画 , 明天可能就倒了” 。 这些年 , 他攒点钱就往山西跑 , 想赶在那些古建筑消亡之前 , 画下它们最后的模样 。
魁星阁的倒塌 , 连达觉得也是农村衰落的缩影 。 在他去到的不少山西农村 , 尤其是东南部、北部 , 一些三四千人的大村庄 , 常住人口只有两三百人 , 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 , 想找个能骑摩托的人做司机 , 都很难找到 。
他回忆 , 去闫家庄村那次 , “安静极了” , 一个人也没遇到 。 “村里头都衰落了” , 连达说 , “谁还去修一个破楼是吧?”
画画时 , 常有村民围观 , 有人问 , 是不是卖了可以赚很多钱?他会告诉他们 , “文物的意义不在于钱 , 而是保存在这儿 , 这是你们村的历史” 。
连达能感觉 , 村民跟古建筑之间的情感联结 , “越来越淡薄了”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很多庙宇被认为是封建迷信 , 遭受摧毁 。 连达去过一个村庄 , 繁盛时有40多座庙 , 如今只剩一座 , 还是因院子大被改成学校才存留下来 。 庙内的壁画、塑像、石碑早已倾覆 , 只剩空空的一副木框架 。
连达说 , 那一代人很少目睹庙里的祭祀和传统文化活动 , 长辈也不敢告知 , 以至他们对庙宇的宗教作用、艺术价值没什么概念 , 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 , “就不会对他的儿子、孙子传递这些” , 文化传承断裂了 。
他去过一个供奉道教玉皇大帝的玉皇庙 , 守庙老人分不清佛教跟道教 , 放起了佛教的《大悲咒》 。
到这一代年轻人 , 很少在村里生活 , 对乡村文物更是“无感” 。 龙泉村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说 , 她每年初一会跟着妈妈去魁星阁烧香 , 但她不记得它名字 , 更不了解它的历史 。
连达说 , 那些少数得到修复的低级别古建 , 也难保质量 , 有的被修得“不伦不类”:木结构门窗换成了玻璃窗;房顶用上了彩钢瓦;一层的古寺被加盖成两层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 , 再贴上琉璃瓦;一对夫妻花83万重修一座古庙 , 梁架上的彩画跟东北花棉裤似的;寿阳一座古庙 , 修缮后的壁画是美少女战士;毛石砌的石桥 , 除几块旧构件外 , 变成了崭新的石桥……
“这不是把它给毁了嘛” , 连达有些愤然 。 修缮过程中 , 一些庙宇内部的彩画或古人题记 , 稍不注意 , “全没了” 。
此外 , 很多修缮项目被大古建筑公司垄断 , 小公司以及民间传统艺人因资质门槛很难接到活 , 传统手艺面临失传 。 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建筑 , 在修缮过程中 , 地方特色给“修没了”:连达见过山西一处古建筑 , 请来名头响亮的故宫文物修缮队 , 修完后变成了紫禁城的风格;还有山西西南部的一些古建筑 , 被习惯修复山西中部地区建筑的工人 , 修的风格迥异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