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在沉默地消逝:百年古楼雨夜坍塌背后( 八 )


由于修缮所用的木料、青砖蓝瓦、白灰等材料造价高 , 修缮成本高昂 , 多数产权人不愿修 , 也不愿住老房子 , 想拆了盖新房 。
杨英杰听到过太多不理解的声音:有的产权人质问 , “房子是我个人的 , 我还做不了主了?”有的埋怨 , “你没钱修 , 给我门上贴(文保单位)牌干啥?”还有人打电话到电视台监督热线 , 控告文物部门不作为 , 房子塌了不帮忙修 。 更有甚者 , 直接喊话 , 不帮忙修就要拆掉 。
有的坍塌后 , 所有人不愿上报 , 想私自盖新房 。 他们只能叮嘱文保员 , “哪怕它塌了 , 有一堵墙在都不能动” 。 至于何时能修 , 他们也没底 , 只能“连哄带骗” 。
杨英杰发现 , 少数由政府兜底修缮的古民居 , 大多在景区中 。 以平遥为例 , 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购买古民居后进行修缮;另一种是 , 产权所有人不愿卖的 , 以房子作为抵押 , 入股旅游公司 , 政府帮忙修缮 , 持一部分股份 , 和产权所有人共同分成 。 那些景区以外的古民居 , 投资看不到回报 , “就没人管” 。
即便有了修缮资金 , 资金怎么投放 , 选择修哪处 , 如何修 , 修缮后如何利用……都是难题 , 目前没有明确的法规 , 只能靠各地自行探索 。
另一方面 , 古民居产权人没能力修 , 有能力修缮的城镇居民 , 又受限于“一户一宅”政策无法购买 。
杨英杰希望 , 国家文物局能出台针对古民居的指导性意见 , “让基层好操作” 。 再者 , 给产权所有人在修缮上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
他对“盘活”古民居也有想法:一是连片保护 , 政府建一个古民居博物馆 , 将有价值的古民居整体搬迁 , 进行集中保护;二是按文物四级分类方式对古民居进行分级 , 这样“地方政府压力没那么大” 。
在杨英杰看来 , 当前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 , 还有文物管理体制混乱 , 基层文物机构撤并 , 文物技术人员匮乏 , 防水器材储备不足等 , 跟领导人对文物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有关 。
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成立两年 , 经历了从正科级到副科级 , 又变回正科级单位的轮回 , 公章就反复刻了三次 。 申报文物抢险报项目时 , 省文物局只认文物行政部门 , 不认文物保护中心 , 还要文化局的公章 。
唐大华走访发现 , 有一些县一二十年里没怎么修缮过文物 , 急需相关政策或监督机制 。
连达分析 , 非景点的文物修缮就是不断投钱的“窟窿” , 在一些地方看来 , “塌了反而没责任负担了 。 ”
出路在哪儿?
那些大量散落乡间的乡村古建筑 , 出路在哪儿?
杨英杰觉得 ,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 放置不管 , 很快就坏了 。 但如何利用 , 是道难解的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