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在沉默地消逝:百年古楼雨夜坍塌背后( 七 )


古建文物需要长期接力维护与修缮 , 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 连达认为 , 不要急于落架大修 , 在不危及结构安全的情况下 , 尽量保留它本身的原始风貌 。
古建筑文物的日常维护主要靠文保员 , 他们大多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 , 有的常年住深山小庙里 , 条件艰苦 。 国保、省保文保员每月的工资只有300块钱 , 市保更少 , 200块 , 县保只有100块 。
刘高云做文保员五六年了 , 职责是巡查、看管消防器械 , 防火防盗 。 他说 , 每次上报后 , 情况危急的 , 文物部门才过来查看 , 不过看了也大多没采取过措施 , “一说就是没钱” 。
在他印象中 , 工资“没有发全过” , 有的县工资发不出来 , “(文保员)尽职尽责 , 全凭良心了” 。
基层文保 , “夹缝中生存”
55岁的杨英杰 , 时常感觉头上悬着把剑 。
两年前 , 他调任党政机关改革后成立的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 一到雨季 , 就有电话打来 , 反映文物受损情况 。 “眼看着这儿塌那儿塌” , 每年经费却只够修一处 , 他心里犯愁 。
今年9月中旬 , 有村民反映 , 村里一处古民居后墙倒塌 , 把路挡了 。 他们联系产权人 , 对方说没钱修 , “要修你们来修 , 不修就让它塌去” 。 最后只得派技术员过去钉上木椽加固 。
9月25日开始 , 担心雨水侵蚀 , 文保中心紧急给县里几处有塑像和壁画的国保、省保 , 包括龙兴寺大雄宝殿、稷益庙、龙香关帝庙等 , 加盖塑料布防雨 。
之后几日 , 杨英杰辗转各个村 , 勘查灾情 , 统计受灾情况 。 这场暴雨中 , 新绛有50处文物出现屋面渗漏、下陷、墙体倒塌等灾情 , 其中39处为县保和未定级文物 , 在山西各县中 , “不算特别严重的” 。
运城市文物局下拨了5万元抢险资金 。 省和市里的文物专家也赶来查勘 , 对上报的灾情做评估 。 杨英杰忙着申报修缮项目 , 对他来说 , 多一个项目过审 , 就意味着多一处文物被挽救 。
谈到基层文保工作 , 他忍不住吐苦水:想修缮“没钱” , 出了问题要追责 , 老百姓还不配合 , “夹缝中可难生存了” , 说起这些 , 杨英杰有些激动 。 去年 , 运城另一个县里 , 一些古民居构件被拆分后通过地下市场贩卖到浙江东阳 , 媒体曝光后 , 27人被追责 , “文旅局长受不了压力不干了” 。
“我就觉得这活不能干了” , 杨英杰只想平安熬到退休 , 没成想 , 遇上了这场暴雨 。
眼下 , 最让他头疼的是 , 大量产权为私有的古民居如何保护利用 。 在新绛各类文物中 , 超过三分之二为古民居 , 其中80%的古民居处于待修状态 。
根据《文物保护法》 , 作为古建筑的民居 , 由产权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 , 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 , 政府给予帮助 。 古民居大多产权为私人所有 。 修缮的话 , 要先向文物部门申请 , 获批后提交修缮设计方案 , 再找有资质的古建筑公司来修 , 修完后请市文物局专家验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