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在沉默地消逝:百年古楼雨夜坍塌背后( 五 )


蒙石锁和六七个老人组建了一个魁星阁修复组委会 , 63岁的他是其中最小的 。 老人们分工合作 , 找来民间匠人设计方案 , 原样修建;每天换班 , 去现场盯着 , 怕物件丢失 。 去外村联系人时 , 不会骑车 , 就找村干部载他们去 。
修复历时一年 , 蒙石锁记得竣工那天 , 村民们请来敲锣打鼓的 , 唱戏的 , “可热闹了 , 外村的都来看了” 。
今年 , 村里36岁的同龄人集资10万 , 将进出魁星阁的道路和楼梯修葺一新 , 屋檐上挂上小灯泡 , 过节时 , 闪闪发光 。
十几公里外 , 北张镇西庄村的魁星阁 , 也幸运地得到了抢救 。
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魁星阁 ,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成了“县保” , 今年4月开始修缮 。
“不修的话 , 跟闫家庄村魁星阁一样的命运” , 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英杰说 , 去年 , 他们“求爷爷告奶奶” , 找上级部门申请到40万经费 , 又从县文物经费中拿出30万 , 这才有了西庄村魁星阁活命的机会 。
但它只是极少数幸运的存在 。
杨英杰介绍 , 新绛有各级各类文物725处 , 其中国保、省保、市保共29处 , 县保613处 , 未定级文物83处 。 县保和未定级文物中 , “75%处于待修状态” 。
通常 , 国保由国家出钱 , 省保省里出钱 , 市保市级出钱 , 县保和未定级文物由各县负责 。 这意味着 , 数量最多的低级别文物 , 下放到了财政最吃力的县一级 。
以新绛为例 , 每年文物保护经费为150万 , 在山西各县中属中上游 。 其中50万为考古费用 , 60万用于发放文保员工资、消防器材更换等 , 余下40万 , 只够修一处 , “还只能干一些修修补补的活 , 不能从本体上维修” 。
去年 , 他们向省文物局申请了30万文物抢险加固资金 , 修复了一处阁楼 。 今年报了三处 , 都没申请到 。
面对大量待修文物 , 杨英杰说 , 县保优先 , 文物资金基本“到不了未定级文物” 。 县保中 , 先修濒危、历史价值高的公益性文物 , 如祠堂、阁楼等 , 这类修复后能利用起来 。 其他离整体垮塌还有一段距离的 , “不行了加固下 , 反正(每年)就那点钱 。 ”
古建在沉默地消逝
过去八年 , 唐大华寻访了上千座古建筑 , 他在网上创建了一个“随手拍救古建”的专题 。
“至少50%存在安全隐患” , 他发现 , 大量低级别和不知名文物散落乡野 , 得不到维护 。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 , 过去35年里 , 全国有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 平均每天消失4处 , 其中大部分为未定级文物 。
连达印象中 , 太谷县有一座清代石牌坊 , 因农田灌溉导致地基松动 , 后直接被当地人用挖沟机推倒 , 成了一堆碎石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