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老舍的生命终点距离起点很近很近( 三 )


丹柿小院每到金秋时节 , 有红色的大枣和金色的柿子 , 果实饱满丰硕 , 这仿佛和老舍的创作息息相关 。 傅光明觉得 , 自己研究老舍许多年 , 作为一个北京人 , 某种时候竟常有一种失语的感觉 。 “可能因为太爱老舍了 , 或者是对他比较熟悉 , 有时反而突然间觉得 , 似乎并不太能走近他 , 不太能了解他 。 我想这也说明了一个作家的丰富性 。 老舍的丰富有很多层面 , 并非轻易能解透 。 ”
“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难得的艺术天才 , 他是一个多面手 , 现代作家中似乎少有能与之比肩者 。 他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文学体裁 , 但他却以‘文牛’和‘写家’自喻 , 他不说自己是作家 , 而是在文学土壤上勤苦耕作的牛 。 ”这也正是为什么阅读老舍 , 不仅是现在进行时 , 对他的理解和研究更是将来时的重要原因 。
老舍能给人一种励志感 。 他特别喜欢“勤苦”这两个字 。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6年时间里 , 他作品丰厚 , 为了配合宣传 , 有些作品一改再改 , 全是手写 。 从这点上来说 , 老舍在丹柿小院的那间小屋里 , 真的是一名异常勤苦的园丁 。
护国寺小杨家胡同8号
老舍先生名篇《四世同堂》的故事发生地
第二个打卡地 , 我们来到小杨家胡同8号 , 即小羊圈胡同5号 。 这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 , 同时也是老舍最著名、篇幅最长、有抗战文学扛鼎之作称谓的小说《四世同堂》的故事发生地 。
让我们回忆一下 ,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此地的描述:“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 , 略微有一两个弯 , 而且颇像一个葫芦 。 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 , 很细很长 , 而且很脏 。 葫芦的嘴儿那么窄小 , 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 , 便很容易忽略过去 。 进了葫芦脖子 , 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 , 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 。 ”
现如今的小杨家胡同仍葆有着细而窄的葫芦嘴 , 祁老太爷口中阔大且长有一棵大槐树的葫芦肚上 , 加盖了一座二层小楼 。 胡同改造后 , 这里变化不小 , 傅光明第一次到这里寻访是在1993年 , 记忆中的破旧建筑中还留存着老北京胡同的感觉 。
老舍1936年在济南写下散文名篇《想北平》 。 他想念北平的点点滴滴:“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 , 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 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 , 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 , 使它们成为美景 。 每一个城楼 , 每一个牌楼 , 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在小羊圈的葫芦肚儿 , “青睐”团员们突然发现 , 阅读老舍原来还可以怀念想念中的老北京啊!
这时 , 跑来两个近旁院落的孩子 , 七八岁的阳光模样 。 他们刚刚在开心地打着羽毛球 , 现在一头一脸的汗 。 见我们一队人马出现在自己的领地 , 好奇地凑过来听讲 。 傅光明又读起老舍的《我的母亲》 , 让大家感受大作家文句的简短和有力 , 老舍文字的感人处每每在诵读中更能够体现出来 。 傅光明说自己特别爱读老舍 , 很大原因在于其文字的内在张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