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老舍的生命终点距离起点很近很近

旧日太平湖畔 , “青睐”寻访团与嘉宾傅光明合影 50年代 , 老舍在自家的鱼缸旁 胡同里的孩子也来听讲 傅光明给“青睐”会员讲解
众所周知 , 北京城留存有数不胜数、积淀悠远的文化遗迹 。 为帮助居京或来京的朋友更切实、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这座“文化中心”的深厚内涵 , 本报推出“北青版”京城文化路线 。 我们将以实地寻访的方式 , 带领读者用脚步丈量这座古老又崭新的城市 , 去阅读、品味、感受并触摸它的肌理 。 我们期待 , 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交织起来 , 将呈现出一幅既有温度又有时代感的京城文化地图 。
一个作家的诞生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老舍先生自然也是如此 。 今年是老舍去世55周年 , 8月10日 , 我们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傅光明教授 , 和“青睐”会员一起 , 在京城中寻踪老舍旧迹 , 以此纪念、缅怀这位以“文牛”和“写家”自喻的“人民艺术家” 。
丰富胡同19号
老舍纪念馆 , 老舍迷熟悉的“丹柿小院”
老舍故居在疫情期间限流 , 参观需要预约 。 院内人少 , 两棵柿树静静伫立 , 安静的氛围使大家说话的声音都为之减低 。
柿树下的说明牌介绍详细:1953年春天 , 老舍夫妇亲自种下两棵柿树 。 每逢深秋时节 , 柿树金红 , 别有一番画意 。 为此 , 胡絜青将小院定名为“丹柿小院” 。 这是老舍迷们喜爱和熟悉的小院 。
老舍在此住了16年 , 很多人都知道他喜欢在院子里种花种草种树 。 他最喜欢菊花 , 住在这儿的时候 , 每年秋天都要搞菊展 , 把自己养的菊花摆在院子里 , 请朋友来欣赏 。 这或许与他的母亲关系密切 。 他的母亲也是个热爱生活、喜爱花草的人 , 老舍曾说:“将来我有了自己的小院子 , 我会在小院里种满花草树 。 ”所以 , 当老舍在北京拥有这样一个家的时候 , 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
在傅光明的理解中 , 老舍的性格柔中带刚 , 表面幽默 , 易于交友 , 实则内在有一条坚强硬实的底线 。 “他最后在那样一种情况下选择投湖自尽 , 与他外圆内方、刚硬坚毅的性格底线密切相关 。 ”
老舍在《我的母亲》中 , 曾写下饱含至情、催人泪下的文字:“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 我之能长大成人 ,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 是母亲感化的 。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 。 ”
昔日居室改装的展厅中 , 老舍先生的生平记述得清晰有序 。 “青睐”会员松散地围绕在傅光明周围 , 聆听这位老舍研究者的讲述 。
老舍之有一番成就有其幸运之处 。 虽然他出身平民家庭 , 社会层次不高 , 也没有高学历 , 但他在1924年得到教会推荐远赴英国伦敦 , 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 。 他作为小说家的生涯 , 即从伦敦开始 , 伦敦催生出中国现代一位大作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