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老舍的生命终点距离起点很近很近( 二 )


老舍在伦敦的住处 , 2017年傅光明专门去拜谒过 。 房子的外墙上挂着“英国遗产文化委员会”专门授予的蓝牌子 , 那是曾在英国居住过 , 在艺术、文化、历史、科学等领域有过杰出贡献的英国人或外国人所能获得的极高荣誉 。 傅光明解说:“老舍是第一个挂上蓝牌子的中国作家 , 是第二个中国人 。 第一位是孙中山 。 老舍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就诞生在这间房子里 。 ”
一大面展板专门介绍抗战时期的老舍 。 抗战中老舍抛下小家 , “妻子儿女全不顾 , 赴汤蹈火为抗战” , 在大后方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击协会”总务部主任 , 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 付出巨大 , 其中不乏人们所无法理解的艰辛和酸苦 。 为宣传抗战 , 他在这段时间写过不少话剧 , 但并不擅长 , 他的本领仍在说故事 。 抗战结束后 , 他和另一位文坛骄子曹禺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 , 应邀访美 , 访期一年 。
一年期满曹禺回国 , 老舍留在美国 。 这段时间他和美国朋友合作 , 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 同时开始写作《四世同堂》第三部 。 三年半后 , 新中国成立 , 应周总理邀请 , 那年12月9日 , 老舍从香港坐船在天津码头上岸 , 回到祖国 。 回国后老舍暂住北京饭店 , 家人还都在重庆北碚 。 1950年初 , 他买下丰富胡同的这个小院 。
在丹柿小院 , 老舍的勤苦有目共睹 , 他写下大量讴歌新中国、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 , 题材异常广泛 , 最著名的莫过于《龙须沟》和《茶馆》 。 傅光明感叹:“《龙须沟》初稿老舍只花了大半天实地采访便写了出来 , 而且写得非常快 , 由此可见他当时的政治热情之高 。 ”经典话剧《茶馆》也诞生在这里 , 这部戏北京人大都耳熟能详 , 很多老舍迷甚至能大段背出其中京味儿十足的对白 。
老舍这位“京味儿”作家 , 笔下流出过多少北京的风物和人情 。 其实“京味”两个字远不足以涵盖老舍 。 但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 , 傅光明认为非常值得研究:“老舍的小说发生地几乎都在北平 , 但写作地都在北平之外 , 伦敦、济南、青岛、重庆北碚 , 主要在这四个地方 。 可见 , 老舍虽然身不在北平 , 但北平始终在他心底 。 他在散文名篇《想北平》里说:‘我的血液是和北平黏合在一起的 。 ’所以 , 从老舍的创作轨迹可以看出 , 故乡始终存于他的灵魂、他的心血 , 同时也成为他灵魂和生命的一部分 。 ”
傅光明还告诉大家 , 学术界对老舍有一种共识的评价 , 即老舍的创作可以1949年为分界线 , 简单分作前期和后期 。 有一种观点认为 , 老舍后期创作也有一个高峰 , 这是老舍非常幸运、并与众不同的地方 。 “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大作家 , 在后期基本上没有与其前期艺术水准相匹配的作品 , 老舍似乎是个例外 , 当然 , 这主要体现在《茶馆》上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