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凉山的“文艺觉醒年代”( 八 )


在刘康看来 ,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都要传承保护 , 同时也要开放 , 要让原生的东西焕新升级 , 变成符合现代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东西 。 而《赶集》是其中一种尝试 , 这部作品刚亮相就已经收获了商演订单 。 很多外国友人看完更是十分喜欢 , 国际市场也已经蓄势待发 。
与此同时 , 一个凉山彝族的非遗传习计划也正在酝酿之中 。 在昭觉的谷克德 , 每年火把节的狂欢地 , 更多大凉山的孩子们将在那里集中培训 , 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艺术和技艺 , 并向游客展示彝族非遗文化的魅力 。
4. 国际戏剧节
“人类今天的文明和文化 , 还得需要通过交流来完成 , 要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无墙’的世界 。 不是说没有现实意义上的国界 , 而是精神、文化、文明交往上 , 人类心灵交往上 , 应该是‘无墙’的 , 没有边界的 。 ”
民族|大凉山的“文艺觉醒年代”
文章图片

火把广场上的戏剧大棚
三年前 , 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北京的启动仪式上 ,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国际诗人、戏剧节发起人之一吉狄马加曾这样表达对戏剧节的文化向往 。
作为一个从凉山走向世界的诗人 , 吉狄马加也有自己的期许 , “这样一个比较纯粹的戏剧节 , 能在凉山形成更好的差异性 , 能让一些真正关注人的生命体验的戏剧 , 关于民族集体记忆的戏剧 , 回归到这个地方 。 ”
戏剧节举办到第三年 , “让世界看到凉山 , 也让凉山看到世界”的初衷 , 已经在实现 。 吉狄马加期盼的那种“无墙” , 也在渐渐走近 。
而作为戏剧节的运营者 , 刘康也更多开始思考 , 这个中国西部唯一国际戏剧节的立足点和方向 。
“在中国西部 , 除了自然资源 , 最有利的资源应该就是我们的民族 , 还有传统 。 这里的民族和传统的人文资源保存得非常的完好 , 而它的戏剧表达实际上也就是它的人文表达 。 ”刘康说 , “我们的戏剧节的根也就在这里 。 ”
民族|大凉山的“文艺觉醒年代”
文章图片

戏剧教育活动孩子们的故事剧场
民族戏剧和传统戏剧 , 构成了今年戏剧节“国潮”的主题表达 。 包括舞剧《只此青绿》的西部首演 , 都希望展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焕新表达 。
刘康眼中 , 凉山是一片有文艺精神的土地 。 这里走出过这么多诗人、音乐人、艺术家 。 凉山的民族歌舞享誉全国 , 这里还曾经有过话剧团、川剧团、京剧团 , 这些年更是诞生了音乐剧、舞剧、歌剧、实景剧、影视剧等各种文艺作品 。
“这个地区有很独特的一种文艺精神 , 同时这个地区需要一种文化的自信 。 ” 刘康说 , 过去因为交通等很多原因缺少和外界的交流 , 这里的人文资源相对封闭 。 今天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 建立这种自信 , 实现这种交流?戏剧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