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凉山的“文艺觉醒年代”( 五 )


因为人不满 , 四川其他4个交响乐团都有人来当过“外援” , 但即使借人 , 唐青石有时候也不好意思开口 , 从成都飞来的机票太贵 , 坐大巴又要八九个小时 , 找人来帮忙 , 经常也要掂量 。 有时候 , 一个演奏员临演出前生病 , 最是让唐青石焦头烂额 , 找不到补缺的 , 只能“硬演” 。
民族|大凉山的“文艺觉醒年代”
文章图片

凉山交响乐团在戏剧盛典演出
观众对交响乐和剧场礼仪起初一无所知 。 嗑瓜子、睡大觉、打呼噜、手机响 , 小孩哭闹 , 一身酒气 , 最开始的时候 , 剧场里什么状况都出现过 。 唐青石说 , 他可能是中国的指挥当中唯一一个“骂观众”的人:有人打呼噜就让邻座把他叫醒请出去 , 有小孩哭闹就停下演出看着他们 。
久而久之 , 观众们都知道了该怎么听交响乐 。 现在的演出现场 , 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 每场音乐会预告前 , 甚至会有观众“提要求” , 这次能不能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过去8年 , 唐青石始终保持着一种“魔鬼教头”的形象 , 他对乐团的训练极为严苛 , 每周5天的排练都是高强度 , 除了春节一个月假期全年无休 。 在他看来 , 这是无奈之举 , “进我们乐团的演奏员一开始技术能力都不够好 , 所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
乐团每周都会排练新的曲目 , 保证观众每场音乐会都能听到不一样的作品 。 他们演奏所有的交响乐世界名曲 , 同时也少不了彝族风格的交响乐作品 。 唐青石自己就创作了不少本地彝族题材的管弦乐作品 。 最新的交响套曲《温暖的群山》 , 委约四川音乐学院四位作曲家创作 , 用音乐展示凉山彝民族的世俗风情和历史变迁 。
民族|大凉山的“文艺觉醒年代”
文章图片

凉山交响乐团演出《温暖的群山》
“我希望凉山交响乐团就是一个职业化的乐团 , 走到什么地方别人都不会另眼看待 , 觉得这就是一个正常交响乐乐团 。 ”唐青石对这个交响乐团最大的理想 , 是“专业” 。
依靠政府惠民音乐会的扶持资金和凉山文旅集团的持续支持 , 凉山交响乐团每年有七百多万的资金维持运营 , 虽然可能是全中国“最穷”也最难的交响乐团 , 但唐青石心里始终明白 , 支撑他还有乐团一直坚持下去的意义 , 究竟是什么 。
“一个地区的发展到了一定的经济程度以后 , 究竟还需要什么?一个人和一个地方 , 一旦有了美好的音乐和艺术 , 比他吃多少肉 , 喝多少酒 , 坐了多少高档车和住了多大的房子 , 都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精神层面 。 何况交响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 用这种语言去了解每一个民族、去了解这个世界 , 才能实现更好的沟通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