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随园诗话( 二 )


《诗话》认为诗人创作首先必须具有真情 , 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 , 氤氲(yīnyūn)化作诗 。”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 , 并认为“凡诗之传者 , 都是性灵 , 不关堆垛” , 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 。
《诗话》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 , 以与沈德潜的伪道学观点相对抗 。鉴于诗写真情 , 因此标举诗的美感功能是主要的:“圣人称:‘诗可以兴’ , 以其最易感人也 。”
强调“诗能入人心脾 , 便是佳诗” , 借以反对“动称纲常名教”的“诗教”观 。二、个性论 。
《诗话》又认为诗人创作需有个性 , 所谓“作诗 , 不可以无我” , 认为“有人无我 , 是傀儡也” 。突出“我”即是强调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审美能力等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 。
因为有“我” , 故在艺术构思时则要求有独创精神 , 所谓“精心独运 , 自出新裁” , 才能独抒性灵 , “出新意 , 去陈言” , 写出迥不犹人的佳作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个性 , 亦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 , 《诗话》主张风格的多样化 , “诗如天生花卉 , 春兰秋菊 , 各有一时之秀……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
因此对王士祯的神韵诗既不推崇 , 亦不贬斥 , 指出“不过诗中一格耳” , “诗不必首首如是 , 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 。《诗话》又着重批判了从明七子到沈德潜的拟古“格调说”及宋诗派末流:“明七子论诗 , 蔽于古而不知今 , 有拘虚皮傅之见” , “须知有性情 , 便有格律 , 格律不在性情之外” , “故意走宋人冷径 , 谓之乞儿搬家” 。
三、诗才论 。“性灵”既指性情又包括“笔性灵”的含义 , 表现为才思敏捷 。
【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随园诗话】 《诗话》认为 , “诗文之道 , 全关天分 , 聪颖之人 , 一指便悟” 。袁枚主诗才、天分 , 但并不废弃学问 , 故指出“凡多读书为诗家要事 , 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 。
只是目的不在以书卷代替灵性 , 而是“欲其助我神气耳” , 为此袁枚反对翁方纲“误把抄书当作诗” , 批评“学人之诗 , 读之令人不欢” 。基于主诗才与灵性 , 《诗话》颇重视性灵者创作构思时所产生的“灵机”“兴会”这一灵感现象 , 并推崇“天籁最妙”即艺术表现的自然天成、毫不雕琢 , 为此尤其赞赏“劳人思妇 , 静狡童矢口而成”式的歌谣 。
但袁枚又不反对人功 , 特别文人诗“人功未极 , 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 , 亦须从人力求之” , 所谓“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也” 。此论颇有艺术辩证法 。
对于诗歌艺术形象则主张有“生气”或“生趣” , 即灵活、生动而感人 , 因为“诗无生趣 , 如木马泥龙 , 徒增人厌” 。欲有“生气”、“生趣” , 则语言需生动传神 , “总须字立纸上 , 不可字卧纸上”;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 , “一味白描神活现” , 反对“填书塞典 , 满纸死气 , 自矜淹博” , 以免扼杀诗之生气、生趣 。
但倘若用典而“无填砌痕”又“贴切” , 则也不一概排斥 。上述诗论于《诗话》中部分是单独成条 , 直接阐述;大多则是结合选诗生发 。
诗论的美学思想是《诗话》的选诗标准 , 它又是在评论选诗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 。因此《诗话》内容的基础正是大量的选诗 。
袁枚曾说过:“枚平生爱诗如爱色 , 每读人一佳句 , 有如绝代佳人过目 , 明知是他人妻女 , 于我无分 , 而不觉中心藏之 , 有忍俊不禁之意 , 此《随园诗话》之所由作也 。”(《答彭贲园先生》)可见 。
2.随园诗话一则
孕这个字应该是孕育的意思
这句意思就是 梅树上开满了梅花
上一句中: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 。这句就体现了梅树已经开满了一树的花 担粪者看见了十分之欣喜的告诉了余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