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云|智慧的白洋淀人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创造出多样实用的百工技艺。( 六 )


此外,上世纪60年代以来,白洋淀上游河流上陆续修建大小水库百余座,上游来水沿途被大量截留用于生产生活。
在白洋淀尚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补水势在必行。
补水是科学进行的。补多少、什么时间补、一年补几次,都要严格测算。
和补水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水位。
水位,指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是反映水体水情最直观的数据之一。
白洋淀淀底大沽高程为5.5米—6.5米,干淀水位为6.5米,汛限水位为8.0米—8.3米,警戒水位为9.0米。
多年的实测资料显示,白洋淀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6—7月,年最高水位出现在8月到9月上旬,10月到次年6月呈下降趋势。
因此,补水通常在水位不断走低的冬、春两季进行。
水位由升到降的转折,在10月1日前后。这一天,被确定为白洋淀干旱识别时间。
“参考这个时间的水位,再综合上游用水结构、农业灌溉用水高峰、主汛期、年降水分布、年蒸发量变化等多重因素,才能确定补水量和补水频次。”王海坤说。
科学补水,还体现在补水过程中,对水环境变化、新物种入侵等潜在风险的持续监控。
从2004年白洋淀第一次跨河系调水——引岳济淀,这一监测就开始了。
岳城水库,位于我省磁县与河南安阳县交界处,是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漳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当时的白洋淀面临干淀,但上游水库无水可调,不得不开辟一条新路。
2007年初春,受省科技厅、保定市科技局委托,河北大学承担的“引岳济淀”后淀区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启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管越强全程参与了这次“会诊”。
“调水后的监测,从2004年就展开了,到2007年,补水效果显现更充分。当年,我们每月从淀区十几个点位取样1次,持续到年底,对淀区包括水质和水生动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监测,特别关注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管越强说。
当监测结果出来时,管越强的团队一颗提着的心终于落地——没有监测到有明显入侵风险的动植物物种,漳河水与白洋淀原有水源耦合良好,鱼类种群有所恢复,缓解了白洋淀的生态危机。
雄安新区建立后,白洋淀功能定位提高,淀水的标准也在提高。
2017年,旨在常态化补水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应运而生。
2019年1月,一则新闻引发人们对白洋淀的关注——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该规划对白洋淀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进行了全面规划。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