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云|智慧的白洋淀人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创造出多样实用的百工技艺。( 三 )


此前,黄河前身“山经·禹贡”河流经古白洋淀,因此水源比较充沛。
这一年,黄河从河北平原南迁,由河北与山东交界的孟村、盐山一带入海。
这导致河北平原上的河流全部脱离黄河,分道入海。
“黄河古河道经过与否,直接关系白洋淀水量的多寡。黄河改道后,白洋淀流域水量急剧减少,同时下游河流分道入海,畅快宣泄,淀区水量继续减少。”吴忱说。
两相作用,白洋淀继续收缩,加之流域内河流频繁变迁改道,这一带的湖泊呈现出星罗棋布、各不相连、不甚稳定的图景。
白洋淀的诞生和演替,始于自然之力。而自然之力,不止影响了白洋淀。
迄今为止,受气候变化和黄河改道影响,历史早期河北平原上诞生的大陆泽、宁晋泊、永年洼、千顷洼、文安洼、大浪淀等十几个自然洼淀,都相继干涸。
为何,同样从历史早期走来的白洋淀却存活至今?
是什么力量,将白洋淀一次次挽留?
两千多年来的人工干预
白洋淀始于自然,成于人工。
最近两千多年里,是一次次的人工改造,留住了白洋淀,勾勒出它今天的模样。
对白洋淀区域的首次人工干预,始自公元前314年,燕国修筑燕南长城。
这条长城的一部分,奠定了今天白洋淀的北界。
2017年5月24日,容城县黑龙口燕南长城遗址碑界,雄安新区境内燕南长城最西端。
“相机、小铁锤、卷尺、资料图、经纬仪……”李文龙蹲在地上快速清点了一遍背包里的工具,起身把遮阳帽往头上一扣,“出发——”
李文龙,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从事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工作。
雄安新区成立后,受省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牵头组建了一支包括李文龙在内的考古调查队,针对新区境内燕南长城进行全线踏查。
“燕南长城在大部分地区已没有地表遗存,绝大部分遗迹叠压在为防淀水北泛而修筑的堤坝之下,并且顶部经过硬化。”李文龙说。
白洋淀的存在,让燕南长城的考古难度增大。
新区境内,沿白洋淀北岸自西向东约有50公里遗址,线路长、工作面积大、地点分散,而且涉及堤坝,钻探、发掘风险大、成本高。
这也是燕南长城相关考古工作开展较少、资料有限的原因之一。
从燕南长城开始,白洋淀在历史上一次次成为军事冲突与民族融合的前沿之地。
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其中对白洋淀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是大约一千年前,宋辽的军事对峙。
因为这次对峙,白洋淀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工改造。
今天白洋淀沟汊贯通、河湖相连、淀濠一体、溏沥互通、堤塘屈曲的样貌,就是北宋改造奠定的基础。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