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人|“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记北纬十八度上的“追光”者( 五 )


中国农科院正在打通南繁科研上中下游:建成国家种质三亚野生棉圃 , 正在建设世界野生稻种质资源圃 ,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 , 揭示作物基因和性状的关联以提高育种效率;打造种业创新实验室开展品种创制、产业孵化……
纵向贯通、横向联动 。 协同创新氛围渐浓 , “科研围墙”正被打破 。 截至目前 , 已有2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400多家涉农企业进驻崖州湾科技城 , 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核心科研基地、国家耐盐碱水稻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 将统筹各方科研力量联合攻关 。
一座科技新城崛起南海之滨
2020年6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 , 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 , 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
今年7月 ,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强调 , 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扎实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 。
以崖州湾科技城为依托 , 崖州古城之侧 , 一座南繁科技城加速崛起 。 从一片荒芜到塔吊林立 , 从门可罗雀到人车穿梭 , 千年古城焕发勃勃生机 。 崖州湾科技城里 , 新建道路“隆平街”寄托着南繁人对袁隆平的哀思与致敬 。 “传薪街”与“隆平街”并行通向“振兴路” , 推动种业振兴是几代南繁人的共同使命和追求 。
“人就像种子 , 要做一粒好种子 。 ”袁隆平的这句话如种子般 , 在年轻人心中萌芽 。 连日来 , 中国农业大学海南育种基地一派忙碌景象 。 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的30多名研究生早出晚归 , 到南繁基地为玉米播种、授粉 。
博士研究生朱林一边忙农活 , 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作物生长情况、性状表现 。 除了下地 , 朱林平时还要到自习室做文献研究 , 到实验室里做实验 。 “农时不等人 , 一旦错过就只能等下一季 。 ”朱林说 , 和老一辈南繁人的艰苦条件相比 , 如今科研设备和技术先进多了 , 更要利用好南繁优势抓紧时间做研究 。
目前 , 崖州湾科技城已引进11所知名高校 , 在培学生1100多人 。 精装修的单人间、双人间宿舍 , 数十个实验室和科研平台陆续建设……园区为研究生教学、科研及生活提供全方位配套保障 , 深化科教融合 , 为南繁硅谷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
图书馆、教室、实验室面向所有学子开放 , 甚至连课程、老师都能共享 。 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魏元浩最大的感受是“开放”:“这里聚集着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顶尖专家 , 不仅能听其他学校老师上课 , 还经常有院士开设讲座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