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人|“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记北纬十八度上的“追光”者( 三 )


在三亚市南滨农场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 , 玉米地旁搭建的活动板房是程相文的住处 。 把二层小楼让给年轻人 , 他希望自己离玉米更近一点:“住这儿方便 , 推开门就是玉米地 。 ”一张简易木板床、一套桌椅是全部家当 , 桌面上总是整齐摆放着他的科研笔记本 。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 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 程相文的笔记本上 , 扉页总是写着这句话 。 他说 , 自己几十年干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 , 一天也离不开玉米 , 心里始终忘不了这句话 。
1963年大专毕业后 , 程相文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当农业技术员 。 玉米是当地主要作物 , 但亩产只有100斤 。 有一次他在村里了解玉米长势 , 有位大娘含着泪对他说:“你是大学生 , 能不能想想法子让一亩地多打几十斤玉米?窝窝头管够 , 娃娃们也不会挨饿受罪了 。 ”
农民的请求令他动容 , 他也因此找到了人生目标——为乡亲们培育出高产玉米种子 。 北方一年种一季的玉米 , 拿到海南岛再种一季 , 一年顶两年用 , 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 1964年他来到海南岛加代繁育玉米种子 , 收获的第一批杂交种拿回家乡让农民种 , 亩产达到五六百斤 。 乡亲们都说:“小程带回来的是‘金豆子’!”
“南繁南繁 , 又难又烦” 。 海南虽然有着美丽的海岛风光 , 但在南繁育种早期 , 当地经济十分落后、生活条件格外艰苦 。 “三只老鼠一麻袋 , 十只蚊子一盘菜 , 三条蚂蟥当腰带 , 毒蛇蹿到身上来” , 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 , 是当时南繁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
然而 , 怀着让老百姓吃饱饭的朴素愿望 , 千千万万育种人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南繁 。 起初交通不便 , 程相文来海南要走上半个月 。 自己找地、种地、搞研究 , 还得往返十多里到公厕挑粪施肥 。 他在老乡家里一住就是20多年 , 早年间还得上山砍柴烧饭 , 可以说是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 。
立志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 南来北往数十载 , 满头青丝的小程成了鬓发染霜的老程 。 他先后选育出的14个玉米高产新品种通过审定 , 其中“浚单”系列在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 。
眼下 , 程相文还在致力于选育出抗逆性更强、易机收的高产品种 。 为此 , 他仍坚持天天下地 。 每天晨曦初露 , 他就拿起科研笔记本一头钻进地里 , 观察、记录作物性状 。 中午简单吃碗面条 , 稍事休息后又回到田间 。 他说:“育种就像培养孩子 , 亲力亲为才能熟悉它的优缺点 , 并不断改良让它‘成才’ 。 ”
不久后 , 程相文将在基地里度过第57个“南繁春节” 。 而如今 , 他不再一个人孤零零过节 , 也能像在家一样吃上热腾腾的饺子 。 从程相文1个人、租用农民8亩地 , 到10多个人的科研团队、150亩的高标准农田 , 鹤壁市农科院有了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南繁育种基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