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阳光、沙滩、椰林……我国北纬18°区域内的海南三亚等地 , 由于坐拥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 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度假胜地 。
然而 , 在这片热土上 , 一群南繁育种科研工作者追光逐梦的故事却少为人知 。 2020年底至今 , 采访人员7次深入南繁基地 , 在田间地头与这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南繁人深度接触 , 发现他们不仅托起“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 , 还在精神高地上立起丰碑 。
从袁隆平发现神奇的野生稻打开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 , 到千千万万育种人“候鸟式”科研育种 , 在他们挥洒的汗水中 , 一粒粒良种吸吮这里的阳光雨露 , 跨越海峡、历经千锤百炼在全国“开枝散叶” 。 通过南繁 , 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至7次更新换代 , 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 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 又是一年南繁季 , 如约而至的新老南繁人开启新的“追光”征程:推动种业振兴 , 把农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一株神奇野生稻开启“禾下乘凉梦”
三亚市中心以西40多公里 , 崖州古城枕海壁立 。 历史在这里留下斑驳印迹 , 自然造化也让地处北纬18°的冲积平原聚满光和热 。
10月26日 , 这片希望的田野传来喜讯: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 , 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遗愿 。
去年12月 , 身体已抱恙的袁隆平仍坚持主持攻关会议 , 殷切叮嘱大家“落实一下”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 。 “我们没有辜负袁老师的信任 。 ”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回忆 , 今年初 , 袁隆平看到三亚科研人员拍摄的早稻照片后 , 他还表示“我很满意”“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到现场看看” 。
一株神奇的野生稻 , 让袁隆平与南繁结下不解之缘 。 按照袁隆平设计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 , 必须找到雄性不育系的种子 。 然而 , 袁隆平和团队成员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 , 但均达不到每年100%保持不育 。
1968年袁隆平初次踏上海南岛开展南繁育种科研 , 并试图寻找野生稻开展远缘杂交 。 两年后他的学生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 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 。
此后 , 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到两系法获得成功 , 再到超级杂交稻亩产攻关屡次刷新纪录……攀登一座座科研高峰背后 , 袁隆平年年如候鸟般来到海南 。 他生前多次说道:“杂交水稻的成功 , 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 。 ”
不只是水稻 , 全国已经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 , 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 。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 累计已有60万人次来到海南开展南繁科研育种 , 为“中国饭碗”筑造了坚实底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府城|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润富”之道
- 游客|百余项特色节会活动等你来!就地过年,青岛旅游送上“大餐”
- 文化|“我在新疆迎冬奥”达人西游第11季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启动
- 热经济|冰雪“热经济”将成万亿市场 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
- 确诊|本土新增65+5!张文宏:“这可能是最后一个‘寒冬’”
- 旅游|张家界景区启动“两亿礼包迎新春”旅游惠民活动
- 环球|年味满满!北京环球度假区将开启首个“环球中国年”
- 荆州|荆州“放大招了”,2022年将有多个景点投用,助力城市知名度提升
- 安昌古镇|苏州“春节”值得一去的6个景区,来看看有没有你想去的
- 北青报|没故事的玲娜贝儿为何让人“上头又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