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人|“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记北纬十八度上的“追光”者( 二 )


难舍育种梦 , 难释南繁情 。 为了一颗萌动的种子 , 一些南繁人将生命的最后时刻留在了这片挚爱的热土 。 2004年2月 , 吉林农业大学南繁育种专家陈学求身患肝硬化、肝癌、败血症等多种疾病 , 仍坚持南繁工作 , 最终倒在了科研第一线 , 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三亚附近的大海 , 另一半埋在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南繁基地里 。
12月18日 , 三亚水稻育种专家袁经天离开人世 。 他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 , 扎根农田十余载 , 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农民“手里” 。 早在2020年2月份 , 他的身体就出现了异常 , 不仅看东西视野变窄 , 还出现了手麻的症状 。 起初他以为是下地干活太累引起的 , 然而病情却不断加重 , 到医院被确诊为脑垂体瘤 。 经全力救治后 , 还是不幸去世 。
对于育种家而言 , 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 。 胸怀“禾下乘凉梦” , 袁隆平晚年仍主持杂交水稻单季、双季亩产攻关 , 以及耐盐碱水稻科研 。
“中国人均耕地少 , 袁隆平院士生前多次强调‘追求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说 , 在袁隆平的启发和激励下 , 大量科研人员继续向更高产量冲击 , 并注重培育出抗性更强、质量更好的水稻品种 , 帮助各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
南繁热土上 , 四季呈现着播种、耕耘与收获的生动图景 。 科研不断茬 , 在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 , 刚收割完水稻的基地里 , 新种下的秧苗透出浓浓绿意 。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在田间地头穿梭 , 领着农民为育种材料播种、插秧 。
除了继续向新的高产目标发起冲击 , 这片基地还承担着水稻和大豆品种筛选评价的任务 。 科研人员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和大豆品种 , 并综合评价分析 , 选出适合在热带地区种植、高产且抗性强的品种 , 与国外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与推广 。
“今年上半年 , 这里从1000个品种中筛选出了5个高产的品种 , 平均亩产达500斤 , 远超热带地区种植大豆不到300斤的亩产水平 。 ”曹兵介绍 , 下一步将依托品种和技术优势 , 与相关国家优越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结合 , 在帮助对方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 , 向对方进口农产品 , 实现互利共赢 。
一摞田间笔记本镌刻近六十载初心
他家在北方 , 却像“候鸟”年年南下 。 本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晚年 , 他却把时间都给了玉米 。
11月19日 ,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迎来86岁生日 。 尽自己最大努力育出更多好品种 , 是他的生日愿望 。 吃过同事们为他订制的玉米形状蛋糕 , 他就匆匆踏上前往三亚的旅途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