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道|以奥运场馆为龙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在这背后,需要破解哪些地质难题?( 三 )


这场雪,用无声的姿态,向世界昭示:崇礼多雪。
迄今为止,前23届冬奥会的举办地,都是海洋性气候。而2022年冬奥会,却首次选在了一个以大陆性气候为显著特征的地区。很多国外专家曾疑虑:北京申办冬奥会,雪从何来?
答案并不复杂,就隐藏在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这片山地间。
气象数据显示,崇礼每年从10月初开始降雪,存雪期长达150天;全域年均降水量为465.2毫米,其中冬奥赛区则在650毫米以上;积雪深度甚至会超过1米。
“严格来说,崇礼属于冀西北地区的冬季降水中心,其降水量是张家口市全域最大的。”张家口市气象台台长郭宏介绍,独特的地形,决定了崇礼拥有充裕的冰雪资源。
摊开地形图可以发现,阴山余脉大马群山向西南伸出的座座山梁,将崇礼的版图分隔成了三条大沟。不过,与全省的地貌版图相反,崇礼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这就意味着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进入崇礼后,会不断遭遇山势阻挡,气流遇到山谷会加速下沉,遇到山坡会减速爬升。”郭宏从山地气象学的角度阐释了崇礼多雪的背后因素,他说:“气流在不断下沉、爬升的波状起伏中,历经多次减速之后,最终冷空气在崇礼东南部区域滞留,并与来自东南方向的水汽汇合,从而形成了多发性的降水。”
也恰是这样的因素,让崇礼东南部区域一进冬季,就成为了“雪国”。
雪道|以奥运场馆为龙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在这背后,需要破解哪些地质难题?
文章插图

坝上地区,夕阳下的雪景。周津龙摄
当初郭敬在崇礼首建塞北滑雪场,使用的正是天然雪。
那时候,他在喜鹊梁北坡开辟出了一条山道,请单兆鉴作指导,以三五角钱一袋的价格雇农民背雪上山,再用铁锹把松散的积雪拍实,生生靠天然雪铺成了一条300米长的雪道。
但后来的滑雪场,投资动辄数以亿计,就不能再靠天吃饭了,纷纷用天然雪打基础、用人工雪作补充。
2018年10月25日晚,密苑云顶乐园。按下按钮,“曼陀罗”雪道旁的几十台雪炮同时启动。轰鸣声中,它们喷云吐雾,将雪道、山岭以及树木全部融进一幅水墨画之中。
就在这种“渲染”中,来自大自然的水,完成了生命形态的嬗变。
它们通过地下管道进入雪炮,经过空压机的加压、雾化,从炮口的喷嘴喷射而出。雪炮后部的风扇,则接力将其吹向空中。迎面而来的低于-5℃的低温,使这些微小的水滴迅速凝结为冰晶,飘落向大地。
“为了能准时开板,云顶的30多条雪道,40万平方米的雪场,主要靠人工造雪。”密苑云顶乐园公共关系部总监赵琼介绍,相比之下,人工雪更利于标准化雪道的铺设。在云顶,一条雪道,从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雪的厚度分别为35厘米、45厘米、55厘米,弯道处还会有进一步的细化标准。这样做,就是为了顺应坡度需要,让雪道滑行更顺畅,并防止危险发生。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