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场|蹲点深一度丨“鸟类国际机场”新传( 四 )


繁殖岛讲究依势而建,坡比一般在1:10到1:20左右,水有深有浅,方便各类鸟儿取食。岛上的植被并非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而是有疏有密,有些鸟儿偏爱在光秃秃的岛上繁殖,就需要保留一些裸地。如今自然保护区内的60个人工繁殖岛上,大都有了鸟儿栖息产卵的踪迹。今年夏天,吴立新去繁殖岛上检查,老远瞧见一二百个鸟巢密密麻麻分布在岛边。“那感觉,”吴立新闭上眼睛回味,“就像农民迎来了丰收。”
自然保护区的多位专业人士提到,各地对湿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开展了大量修复工程,但如何修复则要以科学为指导,“恢复式破坏”必须避免。哪些湿地可以自然恢复,哪些需要人工辅助,哪些需要人工重建;哪些湿地需要补水,什么季节补水,补多少水,诸多问题,应交由专业人员研判。一些地方修复湿地过多采用筑坝蓄水、大水漫灌等粗放措施,有些热衷于挖湖塑景,造成新的破坏,需要引以为戒。
在与业内人士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强调,恢复湿地、恢复生态,而非“建设”或“打造”,能够用自然恢复的尽量不去人工干预,不打破自然规律,不影响鸟儿的习性。比如,植被长得太高怎么办?人工去除,人和机器都容易惊吓到鸟儿,可鸟儿不怕牛羊,放牧牛羊就能控制植被高度。
多样的生态才能孕育多样的生命,湿地、滩涂、草地、农田……都是三角洲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一片区域如果缺少食物,鸟儿们就不会选择在这里生活。”朱书玉回忆,20世纪90年代,一次风暴潮摧毁了大片农田,原来五六百只在此栖息的大鸨第二年就仅剩19只,再后来就慢慢消失了。消失的大鸨让他意识到,要为鸟儿留下“口粮田”。他们陆续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土地种植粮食,农户可以得到一定经济补偿,前提是不驱赶进田捕食的鸟儿。赵亚杰说,今年大鸨基本都是在冬小麦地里观测到的,数量已达到16只。
鸟儿入城,人鸟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天鹅、豆雁、斑头雁……今冬,许多鸟儿把东营市东八路两侧的湿地当作新家,路边不时能见到装备齐全的“拍客”来赏鸟、拍鸟。在城市里、家门口赏鸟,成为越来越多东营人的新喜好。
国际机场|蹲点深一度丨“鸟类国际机场”新传
文章插图
从2016年在城区发现东方白鹳的巢开始,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就开始追踪它们在城市的踪迹:2017年36巢,2019年59巢,2021年86巢。继而他观察自家居住的小区,一年间发现了30多种鸟,其中还有在野外很少见到的太平鸟。“丘鹬一般喜欢在晚上进城,在城市绿化带里寻找蜗牛、蚯蚓等它们喜欢的食物。”郭建三直言,鸟儿的活动区域从自然保护区范围外溢到城区,考验城市的准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