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清远图图像形态 溪山清远图

夏圭的画风的特点是什么夏圭的画风的特点
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远、夏圭 。边角景构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 。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 。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 。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 。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 。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 。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 。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 。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 。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 。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 。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
夏圭的作品
夏圭字禹玉,临安人,也就是当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的时候画人物,后期凭借山水画著称 。宁宗时担任画院的待诏,曾经受到过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他的山水画吸取了范宽、米芾、米仁友的优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虽然与马远同属于水墨苍劲一派,但是却很喜欢用秃笔,下笔的话,也较重,因此更加雄浑 。他用墨时,善于调节墨中的水分,进而能够取得更加淋漓尽致的效果 。在山和石头的画法上,经常先用水笔上蘸着淡墨渲染,然后趁着画纸还没干的时候,再用浓墨加以修饰,从而形成水墨混合的别样效果,被世人称作拖泥带水皴 。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 。
《雪堂客话图》这幅画,画的是江南的雪景 。笔法苍劲有力,那些山上的石头大部分都是用线条勾勒出来的 。因而取得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夏圭画树的枝干以及叶子时,经常用笔随意的点点画画,但是笔法却生动活泼 。虽然与马远的画作比较起来,没有他那么工整精细,但恰恰是这种随手勾画的作品,更容易让人驻足欣赏 。由此可以看出夏圭的画风,刚劲又不乏含蓄 。这个特点在这幅作品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整幅作品颜色淡雅,疏密得当,是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作 。
夏圭的简介

溪山清远图图像形态 溪山清远图

文章插图
山水画鉴赏——《溪山清远图》中国山水画讲究深远、高远、平远,移步换景,虚虚实实,动静结合,留白有空,人间烟火 。
观看中国长卷画的过程,也称为“移步换景” 。观察点不断地变换,风景也在不停地变化 。现代学者称之为“散点透视”,包含了一个横向的4D运动过程 。
全卷上虚下实,山坡、巨石、江岸、树木、桥梁等都集中在画面下部,画面境界显得开阔,给人以登高俯视的感觉 。
画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笔墨描绘远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示江水、烟云 。
全图“疏可驰马,密不透风”,产生轻松而强烈的节奏感 。
“留白”艺术用最为精准、洗练的线条和墨色,表达最为充实和悠远的意境,用看似未完成的画面空间,描绘已经完成的想象空间 。
殿阁房屋信笔勾画,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院前小桥流水,人来人往 。松林过后是一片浩荡的江水(结合原图),江岸有几艘停泊的渔舟,远处山色迷蒙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