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我还在创业大街修家谱( 五 )


涂金灿1962年出生在湖北孝感 , 外婆家在“卖身葬父”的董永墓旁 , 他在那里长成一位文学青年 。 在农村教书的日子 , 他搞起文学社 。 “《巴黎圣母院》当时能抄下来 , 路遥的《人生》也抄了几遍 , 高尔基的东西我们都会背 。 ”上世纪80年代 , 多数文学社模仿欧洲文学、苏联文学 , 涂金灿已经开始重视地方历史和文化 , “搞地方戏剧” 。
做生意是另一项才能 。 他在老家开书店 , 比较早引入会员制和租书 , 还卖过文具和婚庆用品 。
有段时间 , 农村盛行打麻将 。 掷骰子时常掉进土房子的地缝里抠不出来 。 涂金灿进了许多骰子 , 像糖果一样摆在塑料罐子里 , 有时刚开门 , 就有村民嚷着买骰子 , 很赚钱 。
1992年 , 涂金灿去了深圳 , 冒险家的乐园 。 他笃信成功人士的名言“人要靠肩膀以上的部位挣钱”“要做99度加1度的生意” 。 他编过杂志、搞过广告代理、劳务介绍、装修讲座 , 但总是不成功 , 朋友也弄得四分五裂 。 他觉得是因为书生开店 , 营销管理能力差 , 于是去保险公司学习 。
38岁 , 他从保险业务员做起 , 能吃苦 , 把深圳跑熟了 , 一天打200个电话 , 发500条短信 。 因为有文化底子 , 短信编得精彩 , 100条能有3条回复 。 他用两年升了副经理 , 但很快看穿在保险公司“干长了也成功不了” 。 他的人生目标起初是参与社会治理 , 后来想做个财富自由的文化人 。
涂金灿的合伙人、在创业大街背面开文房四宝店的王立军评价他 , 对于做生意来说 , 显得过于单纯了 。 涂金灿被老太太卖的假“袁大头”骗过 。 有次一位农民打扮的人挑着扁担来到这条街上 , 卖一种瓷器 , 说是清朝的 , 明眼人一看就是骗子 。 家谱店的员工说 , 赶紧让他走 , 别让涂总看见 。
“你跟他讲什么 , 他就信了 , 非常感性 。 ”王立军说 。 2016年 , 南锣鼓巷的店在签约后 , 发现有违建问题 , 办不了营业执照 , 惨淡收场 。 2017年 , 涂金灿跟中安民生养老中心合作 , 合作方被曝出以房养老 , 抓了起来 。
但单纯有时也是优点 。 公司的一位主力伍冬发说 , “对于写东西的人 , 不需要那么多套路技巧 , 不够圆滑 , 反而容易成交 。 ”
回创业大街 , 涂金灿在报刊上做了许多广告 , 他说“搬走就等于自杀” 。 他摊开那些积灰的页面 , 虽然进入互联网时代 , 但他的业务主要靠熟客上门以及口口相传 , 加印个人传记部分支撑了店里的开销 。 他因此重回大街 。
想做百年老店 , 但投资人不能陪他那么久
出了上千本传记 , 涂金灿却不知道该怎么描绘自己的创业人生 。 在天眼查上 , 他处于欠钱状态 , 远远算不得成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