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我还在创业大街修家谱( 二 )


2014年 , 这条街正式变成创业大街 , 他不得不在招牌里加上“互联网+百家姓”“互联网+亲友圈” 。 后来 , 他被告知“行业态势不符合规划” , 大招牌换成小灯箱 , 经营面积也缩小到一层 。 现在 , 店名贴在用圆木墩撑着的玻璃门内侧 , 不算显眼 。
他见证了这条街自信心最膨胀的那几年 。 好些人嘴里说着要做下一个淘宝、京东 , 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贝索斯 。 咖啡店门口每天都有新的项目推介广告 , 涂金灿去听了3次投资人徐小平的讲座 , 每次都挤不上去 , 等了1个多小时 , 人们还围成一个圈滔滔不绝地讨论 。
涂金灿的书架上如今还摆着《这就是马云》《蚂蚁金服》 。 他当初也主动入网 , 推荐自己 , 却总被批评超时、“不着边际” 。 “我要从姓氏文化、家族文化、个人文化谈 , 他们说不行 , 只有5分钟 。 ”组织者告诉他发言分三段:第一 , 说成就 , 起码放大10倍 , 挣了10万元要说成100万元;第二 , 马上说有什么困难 , 希望互联网怎么帮你;第三 , 需要投多少钱 , 多长时间内能翻多少倍 。
涂金灿交了3.9万元学费 , 参加“给企业看病”的培训班 , 第一节课听得很兴奋 , 到第二节课就发现 , 上去讲授成功经验的人是“托儿” , 他认识 , 根本算不得成功 。
刚开始涂金灿自称总经理 , 人家说太传统 , 要叫总裁、CEO , 后来街上的人建议他叫董事局主席 。 “你修家谱 , 你是要做一个独角兽的 , 你以后是千亿元的产业 , 所以你当董事局主席 , 我来当董事长 。 ”街上的常客对他说 。
这里名片比头衔值钱 。 起初印一盒名片只要10元 , 后来涨到50元、100元 , 涂金灿跟自家店里的人说 , 要是搞个复印机 , 也能日进斗金 。
有些创业者常穿同一件衬衣 , 打唯一一条领带 , 每晚回去清洁行头 , 鞋子却总是破破烂烂的 , 因为照相一般只照上半身 , 看不到鞋子 。
当时还有人跟涂金灿说“你放一天假不要出现 , 把你的位置让我坐一下” 。 这位创业者花1000元租了一天的办公室 , 换上自己的营业执照 , “投资人都愿意锦上添花 , 不愿雪中送炭 , 让他看到从零开始就不愿投资了 。 ”
在这条街上 , 外卖一定要提前一个半小时预订 , 不然等到下午才能吃上午饭 。 那时移动支付还不像如今这样流行 , 银行的自动取款机要排长队 , 被取光钱也是常有的事儿 。
有的人奔波于一个又一个项目发布会 , 连上厕所的时间也省略了 , 实在憋不住 , 厕所又在等位 , 就在角落解决一下 。 “街上看着光鲜亮丽 , 其实后巷臭气熏天 。 ”涂金灿说 。
他曾想拍一部电视剧 , 类似《七十二家房客》 , 地点就在街上的“创业会客厅” , “这里可以串起各种人 , 项目和故事不断在变 。 ”这个场所本来是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办证、寻找投资人的地方 , “现在变成了问路、拿快递的场地 。 ”涂金灿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