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红星观察|大数据解码双城经济圈,每天超9万人次在成都都市圈跨城通勤( 三 )


选择去异地就业 , 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是关键因素 。 例如跨城通勤人数位列全国第一的广州都市圈 , 拥有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且均为跨区域产业集群 。 而成都都市圈内部 , 产业协作配套仍需加强 , 跨市域产业集群数量较少 。
从都市圈内部考察 , 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个城市对GDP贡献的比例约为79: 11: 6: 4 。 成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较为夯实的产业基础 , 计算机与电子设备、石化、专用设备的产值占比超过德眉资三市总和 。 尽管德阳在化工领域、眉山在有色金属冶炼、资阳在纺织化纤等领域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 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高度集中于成都 。
《成都都市圈建设蓝皮书2021》指出 , 相比于强调“制造业集聚发展” , 未来应更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四个城市的“均衡发展” , 如下放德眉资资金金融分支机构权限、增加科技服务在德眉资推广扩散机构等 。 该报告同时指出 , 从克鲁格曼产业分工指数来看 , 成都都市圈4个城市的制造业存在一定的合理分工 , 但城市间专业分工水平仍然不高 , 介于0.61—1.04的区间范围内 , 远低于产业结构完全不同的理想值2 。
如何去改变产业协作配套不强的现状?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指出 , 2020年成都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 , 作为超大中心城市 , 成都是“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动力源 。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对成都意味着更重要的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和使命 , 成都要成为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产业发展“领头羊”、城市治理的“样板间” , 要通过“两轴三带” , 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 。
这同样是给都市圈内外围城市的一道命题 。 外围城市究竟能否成为熠熠生辉的“卫星城” , 核心元素也在于产业 。 诸如昆山之于上海、新泽西之于纽约 , 在接纳优质扩散企业的同时 , 凭借自身能力对中心城市发展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 才能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又有良性互动的小区域 。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释放信号、擘画蓝图 , 成都都市圈4市已经起而行之 。
11月30日召开的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指出 , 要协同推进产业“建圈强链” , 充分发挥链主企业、投资基金、中介服务机构和领军人才作用 , 建链补链强链 ,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
当产业链上下游间简单的物质流动升级为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多种要素的协调流动与扩散 , 产业链供应链才不再是上下游环节的简单衔接 , 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转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