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半的地铁伴奏 十点半的地铁

《十点半的地铁》李健的巧思李健的这首歌用“巧妙”的“巧”字来形容,是再好不过了 。整首歌都透出李健这个极具情怀和底蕴的理科男的巧思 。而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有机会采访到了这首歌的原作者刘锦泽,这段采访也使我对这首歌的“巧劲”有了更深层层次的感悟 。
在这穿插一句表白:我最敬佩一种人——有情怀、有才华、有文化、有智慧,我认为李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意就点赞!
言归正传 。逐条分析 。
一、编曲、配器上的“巧”
歌曲开头,用了Gymnopaedia 1.,我超爱的一首曲子 。这是对李健有着特殊意义的曲子,放在这里,肯定是有一些私心,可以算作是他对那段年轻岁月的缅怀吧 。这首曲子旋律舒缓柔美,也是一首极佳的氛围音乐,用在这也是恰到好处 。然而,这原本是一首钢琴曲,李健为什么改用弦乐来演绎呢?而且,间奏部分已经用到了这首曲子,为什么开头也要来一遍呢?
以一段弦乐作为开头,而不是竖琴吉他直接进入歌曲,这就是编曲的一个高明之处 。这首歌的原作编曲比较“平”,是一首平铺直叙、渐入佳境型的歌曲,这也和原作是出现在《中国好歌曲》的缘故有关,这个节目的诉求就使它不会有太华丽的编曲 。在《歌手》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比赛场合下,想通过歌声将听众慢慢带入情绪显然是不够的,它毕竟不像《中国好歌曲》,要打动的只是四个专业的评委,《歌手》要打动的是一大群观众,而且大都是是非专业的“素人”,他们更讲究的不是从专业角度冷静地分析歌曲,他们听的更多是一种“情绪”、“情感” 。平平淡淡地唱完,情绪不到,相对于后面那些卯足了劲等着发力的歌手来说,就没有记忆点 。而以弦乐开头,在这样的场合能够“短、平、快”地直接将听者从开头就拉进一种情绪当中,而在这种情绪下再开始娓娓道来,就能够让听者更容易被歌曲所感染 。
而竖琴吉他的使用,就更不用说了,最能够直观地让你感受到,它的音色没有吉他那么“生硬”,有没有竖琴那么高冷 。柔和温润,很适合搭配这首歌曲,和李健的音色 。
间奏中,再次演奏了那段Gymnopaedia 1.,把整首歌推向了一个高潮 。这里没有再用小提琴,而是换做口风琴 。风琴音色的“悠远感”,使它成为了一种能带给人回忆感的乐器,很多用以营造怀旧风格的音乐里,都会不约而同地运用用到风琴,这里用到口风琴再次演绎前奏中的那段旋律,很容易把听者拉回到自己往昔的回忆中,过往云烟,随琴声飘散,不知不觉已潸然泪下 。
二、选材的“巧”
提到选材和创作,必然离不开这首歌的原作,因为选材和创作原本从原作阶段就已经开始了 。
原作者刘锦泽是我曾经采访过的唱作人,采访的过程中,我丝毫没有感到这个圈子里的浮躁或虚荣,相反的,我感受到他是一个谦和、质朴、内敛、有思想的音乐人 。这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经历过十几年的漂泊生活,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砺,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和生活感悟 。而他把生活带给他的性格和感悟也投射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他的选材和他的个性一样,他选择了地铁,这个接地气的、朴素的、生活化的意象 。在采访中,他说道:
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奋斗在最底层的上班族每天都会去挤地铁,地铁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 。
“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漂泊打拼的人的象征,每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会对它既有亲切感,又有厌恶感 。很多人都会说,看到地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有各种各样说不尽的故事,例如我,我在北京上班的时候,每天挤一号线,有时能被挤倒双脚离地,哭笑不得,那时苦涩的经历,现在也已经成为了一段笑谈 。类似这样的经历,即便是没有地铁的城市,公交车也能产生类似的感受 。
因此,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
所以说,刘锦泽的“地铁”选材,很“巧”,而正是它的“巧”,导致它能击中李健这样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漂泊经历的人,使他能够领会到这份“巧劲所在”,会选用这首歌来作为自己的比赛作品 。这也可以算作是冥冥注定的缘分吧 。
而这首歌的创作也具有巧思 。“地铁”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意象,所以不太适合用恢弘大气的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歌用的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表现方式,就好像一首小品诗,好像一个老朋友在静静地向你讲述一段经历。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这首歌是先有于歌的词,再由刘锦泽谱的曲,因此,旋律上配合着歌词,使人感到这首歌就像平常人在说话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好像好朋友在谈心,很平静,但平静中,又带着波澜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