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s language

万江红:“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
统计数据表明,近10余年来,中国女性教育优势逐步显现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2009年已超过男性,占比达50.48% 。如果进一步考虑女大学生的招生录取比例与性别比,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国便已进入女性教育优势时代 。而且在教育层次上,女性教育也呈现“中专—大专—本科”的不断攀升趋势,显示了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的日渐上升和男性优势的逐步丧失 。如此看来,“男孩危机”似乎成为一个得到数据和日常话语支持的事实 。那么,女性教育优势与“男孩危机”难道是一币两面?换句话说,“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
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女性得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样的期望,两性获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平,男女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大为改善 。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 。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 。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 。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 。
反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 。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学术界尤其是理工科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性少 。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 。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 。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 。
总而言之,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占据优势,两性不平等程度虽在降低,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隐蔽,弥散于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常话语和某些数据中,“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被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有碍于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 。
原文链接:“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
“就是因为太稀有,才会出名吧,可惜又被那些想蹭人气利欲熏心的人利用 。”这句话浅显直白,却道出近期社交媒体上一些博主为了聚人气、刷流量频频干扰他人生活的问
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前有临沂“拉面哥”遭到围堵直播并被恶意欺诈签订了短视频合作协议,后有郑州96岁“菜馍老奶奶”被流量“狩猎” 。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博主扰民情形在未来还会再次上演 。在网红扰民的现象中,如何将道德关爱带入现今的社交生活,如何划定社交媒体与个人权益之间的责任边界 。具体来说,在法律层面,任何侵犯个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要被追究责任 。在技术层面,平台可以校正指标、重新衡量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传播 。在道德层面,博主用户要以良善为原则,讲求对他人的积极行为,增加彼此的好感 。而在社会层面,则要鼓励一种以不打扰为底线、以促发展为远景的互动模式——为远方的身影祈祷,对身边的爱人承诺,给需要的人们帮助 。
原文链接:关注博主扰民:如何将道德关爱带入社交生活
在英语语境中,阅读(reading)有两个最基本的意义,一是读书识字(word recognition,即decoding,所谓解码),二是语言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 。这两个意义,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我们中国常说的“说文解字” 。如果说“读书识字”的主语或者主体是初级群体,也就是大众群体,那么“语言理解”的主体则更多的是少数群体,是教人读书识字和传授知识与教育的人们 。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人们应更多地重视后者即语言理解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