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友|运河畔的非遗手艺背后,他们在“守艺”( 三 )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 随着商用切菜机的普及 , 不少人放弃了传统的冬菜制作技艺 , 选择了切菜机切菜-撒盐-压榨这一套新工艺流程 。 在纪执来和村里许多老人看来 , 这种工艺能节约大量人工 , 但产出的冬菜在味道、营养上均与传统技艺存在差距 , “出不来冬菜的老味道 。 ”
陈明友|运河畔的非遗手艺背后,他们在“守艺”
文章图片

为了呈现冬菜原汁原味的老口味 , 纪执来和厂里的师傅们费了苦工 。 拿切菜和晾晒来说 , 传统老手艺要求把菜一棵棵仔细择好 , 师傅要把菜切成12mm宽 , 10mm长 , 即所谓抽横不抽竖 , 这样做出来的菜才能接近正方形 。 晾晒时 , 则要求抓起来能成团、一甩能散开 , 晾晒的天数与当年的风向、气温、日照息息相关 , 要让菜里的水分不多不少 , 才能有最好的口感 。
陈明友|运河畔的非遗手艺背后,他们在“守艺”
文章图片

这些细节 , 是蕴含在传统技艺里的匠心 , 是纪执来作为冬菜技艺传承人的底气 。
“我想完全复原传统技艺来进行冬菜的生产 , 这个消息在村里一传开 , 就引来了乡亲们的支持 。 看到我在厂里铺了席子、架了篱笆开始晾晒白菜 , 老人们有的拿着珍藏40多年的切菜刀给我送来 , 有的直接免费在我的厂子里干活 , 培训工人切菜、装坛的技艺 。 他们纷纷对我说 , 不能让冬菜的传统制作技艺在这一代人手里中断 , 正是这种热情 , 增强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念 。 ”纪执来回忆道 。
精心切、晒后的青麻叶大白菜 , 与四六瓣红皮蒜、800度高温炒制的海盐按比例混合拌匀 , 进行装坛和密封 , 并被放置在阴暗通风干燥处 , 静置发酵5-8个月左右 , 再将菜取出来分装在小坛里 , 进行包装 , 这样 , 一坛坛传统工艺冬菜就算制作完成了 。
陈明友|运河畔的非遗手艺背后,他们在“守艺”
文章图片

如果说乡里老人的支持源自对家乡冬菜的自豪和情怀 , 那么来自市场的考验则是能否经营下去的关键 。 由于消耗更多的时间和人工 , 传统技艺制作的冬菜在价格上与现代压榨工艺相比并不占优势 , 生产的头一年 , 他们定价约为每斤成品50元 , 这要远高于压榨工艺的冬菜价格 , 能否被市场认可 , 每个人心里都打着鼓 。
让纪执来欣慰的是 , “纪老七冬菜”过硬的产品质量 , 成功收获了市场肯定 。 2017年 , 藉着成功申请非遗项目的东风 , 第一批5000多斤冬菜顺利售完 。 几年来 , 虽然生产冬菜的企业增多 , 竞争变大 , 企业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 但他们始终坚持传统技艺这个方向 , 通过参加展会、进社区、免费试吃等方式开拓市场 , “目前 , 我们有70%的客人是回头客 , 这足以说明市场的认可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