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记|洞天寻隐·霍童山纪丨万物皆备于我:霍童的商贸与礼物( 三 )


Z先生和他82岁的老父亲 , 是如今还在坚守祖业的霍童“仁记”剪刀传人 。 Z先生的剪刀技艺是从爷爷那里传下来的 。 新中国建立以前 , 福州曾举办剪刀比赛 , 爷爷自己一个人徒步从霍童镇走到福州去参赛 。 1953年 , 县长亲自给Z先生家的“仁记”剪刀批示了营业许可证 。 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 , Z先生随父母在政府安排下进入生产车间打制剪刀 , 成品由政府统一规划进入本地供销社 , 少量供给大宁德地区 。 20世纪80年代末 , 经济政策渐渐放宽 , Z先生随父母回到自家的剪刀作坊 , 经营自己的剪刀生意(图4) 。
仁记|洞天寻隐·霍童山纪丨万物皆备于我:霍童的商贸与礼物
文章图片

图 4 霍童剪刀 。 剪刀按照尺寸可分为大、中、小、超小、茶叶剪刀5种 , 当前的价格(2021年5月)分别是120 , 118 , 115 , 115 , 115元(剪刀价格随原料、劳动力成本变化)(2021年5月30日张巧坭摄于霍童镇)
根据Z先生的叙述 , 剪刀的购买者主要是霍童镇上的居民和大宁德地区将要嫁女的家庭 。 虽然常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 但常常因其较为昂贵的价格而却步 。 Z先生平均每个月能卖出10余把剪刀——这在网购盛行、线上销售动辄上千笔订单的消费时代是难以置信的 , 但当我向Z先生建议尝试通过互联网扩大霍童剪刀知名度和销路时 , 他却带着了然的微笑 , 委婉地表示 , 他只想在陪伴了他20余年的小作坊里销售剪刀(如图5) 。 当我询问每年霍童镇热闹的二月二灯会是不是霍童剪刀的销售黄金期时 , Z先生也平淡地摇摇头 , 说:“白天没什么游客(灯会在晚上进入高潮) , 晚上灯会开始的时候(剪刀)铺子也该关门了 。 ”在霍童镇街道上人潮涌动的灯会之夜 , Z先生做的 , 并不是到人群最为密集的地方摆上一个临时摊位 , 抓住机会推销他的剪刀 , 而是关上剪刀铺 , 加入人潮之中参与这场一年一度的盛大仪式 。
仁记|洞天寻隐·霍童山纪丨万物皆备于我:霍童的商贸与礼物
文章图片

图 5 霍童“仁记”剪刀作坊外景(2021年5月30日张巧坭摄于霍童镇)
对于身处广告海报满天飞、宣传营销套路多的消费社会的我来说 , Z先生的做法是有些难以理解的 。 但当我细细品味Z先生的那番话——“整个宁德地区的(陪嫁)剪刀都要在我这里买” , 所有疑问就渐渐变得明晰起来 。 与无限度地追求扩张、追求利润的现代商品经济不同 , 霍童剪刀的生产与销售 , 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其在婚俗中的功能 , 而不仅仅是剪刀生产者自我谋利的手段 。 Z先生之所以需要在游客众多的灯会照常晚上关门 , 正是因为剪刀的本质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商品 , 而是地方社会的仪式象征——尤其是婚礼的象征 。 霍童剪刀用于本地婚礼的持续稳定销量 , 只要女子出嫁时携带霍童剪刀的地方习俗不会改变 , 剪刀的生产和交换就不会中断 。 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市面上早已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各式廉价多功能剪刀 , 但它们所冲击的只是霍童剪刀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地位 , 霍童剪刀作为仪式物品的核心功能却从未遭到过动摇 。 作为一种本地仪式与日常实用功能兼备的物品 , 霍童剪刀的使命或许从来就不是漂洋过海、闻名中外 , 亦或是做响品牌、拉动地区经济 , 它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为霍童乃至整个宁德地区的婚礼制度和社会生活服务 。 因此 , 它只有在霍童、在宁德才能获得意义和价值 , 而霍童也须依靠仁记剪刀才能完成以婚姻为代表的重要的社会联结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