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的书为什么不能看 沈石溪


沈石溪的书为什么不能看 沈石溪

文章插图
1970年代末,十几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密林出发,向南迁徙,按照路程分析,它们很快就会穿越中国、老挝边境线 。当地林业局希望能将亚洲象引向“野象谷”(后来的野象谷自然保护区),当地部队接到任务出发 。当年,沈石溪在西双版纳军分区当宣传干事,负责报道此事 。
自16岁到西双版纳插队,彼时的沈石溪已在西双版纳生活近36年,当过农民种过地,也跟着当地猎人打猎,时常听本地人讲动物的故事 。写完野象的报道,沈石溪意犹未尽,他结合过往见闻,写出了动物小说《象群迁移的时候》 。作品发表后,受到国内出版社注意,相熟的编辑邀约他继续创作,他以此为契机,陆续发表作品,笔耕至今不辍 。
1980年代初,云南“太阳鸟作家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新现象,沈石溪是其中主力 。他们将目光瞄准云南自然生态,创作出一批文学作品,为一代儿童、青少年打开了自然世界的大门 。
在中国儿童文学自然生态领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40年来,他累计出版作品超过500万字,曾获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多篇作品更被选入语文教材 。沈石溪的作品涉及近百种动物,很多读者称他“动物小说大王” 。
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动物缘分深厚 。动物的科普文章、动物的特性都会引起沈石溪的关注,也会触发他的创作灵感 。他曾观察梅花鹿越冬、雄鹿通过决斗吸引雌鹿的现象,以此创作了《春情》,描述自然界中动物的基因、生命的本能战胜情感的故事 。沈石溪认为,尽管自己的经历并非他人所有,但孩子们仍然可以依靠想象力创作 。“写作就像一只鸟,要两只翅膀同时带动,生活是一只翅膀,另一只就是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写东西 。有孩子从来没看见过野狼,就动物园见过狼,也能写出关于狼的长篇小说 。”
但据他观察,家长、老师习惯性地用已经形成的固有常识否定孩子对世界的想象,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很多家长缺少儿童心理学最基本的常识,老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说谎 。比如孩子回来晚了,有的小孩子会说我遇到很多小蘑菇,很漂亮的 。家长说我这条路天天走,哪里会有小蘑菇,但是孩子觉得草地边上有一点色彩或者有一朵小红花,因为他喜欢蘑菇,就把它想象成蘑菇,这是一种很珍贵的想象力,结果家长一顿训斥,无形当中把想象的天分给扼杀掉了 。”
在与家长、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沈石溪还发现,当下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发感到焦虑 。在沈石溪看来,这与家长将课外阅读变为第二个语文课堂有关——还没开始读就规定孩子写读后感,无形中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与负担,让孩子渐渐地远离主动阅读 。
针对当下儿童作文创新性不足屡屡被提出的问题,沈石溪认为,这个要求有点过高 。“孩子有创新精神,我们要鼓励,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写作是学习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先把基础打好了再说下一步,先学会走路,再讲跑步,再讲跳跃 。”
沈石溪的书为什么不能看 沈石溪

文章插图
沈石溪 图/受访者提供
主题来自生活,不要扼杀想象力
南方人物周刊:你的小说主题非常鲜明,通篇紧扣主题,现在一些孩子光看你的小说可能不一定能学习到你确定、紧扣主题的方法,这方面你是怎么做的?
沈石溪:各个作家写作习惯不一样,我很多同学比较先锋,他们强调跟着感觉走,感觉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但我不行,我起步的时候还是“文革”中,我写新闻报道也好、文学创作也好,受当年“文革”的一些文风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我也努力淡化,但是影响还在,所以我跟他们不太一样 。我必须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能够自然而然地把我的主题表达出来,我才能够寻找一些比较丰满的感觉去写 。
我认为如果完全是跟着感觉写的作品,不大适合孩子来阅读 。绝大部分小孩子无法理解我们说的意识流——天才的文学少年除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要读一本意识流的书有难度 。
主题比较鲜明、又不是庸俗的主题,而是源于生活、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或者人生的经验,最适合小孩来阅读,阅读的障碍比较小,容易接受 。如果主题来自生活、人生的经验,主题先行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
南方人物周刊:你是怎么确定主题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