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的书为什么不能看 沈石溪( 二 )


沈石溪:来源各种各样,小时候的境遇、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一些动物的科普文章、科普书等等 。有时某一种特别的习性引起了我的关注,也会触发我的创作灵感 。
比如我写过一篇《春情》,写梅花鹿每年冬天从高山上到草原上去越冬,有头雌鹿因为身体没办法跟着迁徙,有一头年轻公鹿也是这个原因留下了 。他们相伴战胜了敌害、战胜了严寒,度过了一个严酷的冬天 。春暖花开,进入了发情的季节,公鹿要打斗吸引母鹿,母鹿才能发情 。这是我在电视上和书上都看到过的,我在西双版纳的时候也从当地百姓口中听到过 。这是鹿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性,已经沉浸在基因里 。如果没有公鹿之间的争斗,母鹿不会发情,而且一定是胜者为王 。母鹿感情上是非常喜欢一起度过寒冬的那头公鹿,但它由于身体、年龄原因,每一次都是输,母鹿一次次鼓励它,最后还是失败,她只能把对这头公鹿的感情、一种共同经历艰难的情感积淀抛到脑后,与更强壮的公鹿结合 。这就是在讲基因、生命的本能战胜了情感的故事 。这个东西我认为还是有一定深度的,当然小孩能不能接受我不知道,反正当时我写的时候感觉到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关照,也像镜子一样照出了生活经验 。
南方人物周刊: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没有这么多的经历 。比如写动物,除了动物园以外可能都看不到,更不要说打猎等等 。他们如果想要有更丰富的素材用于写作应该怎么办?
沈石溪:当然生活经历越丰富,素材来得越多,创作来源于生活 。但也不是说生活经历越多,就一定能写好东西;生活经历差一点,一定不能写好 。
我的很多同学也跟我一样经历过西双版纳的岁月,但是他们也不一定就能写出更多有地域特色的、大自然特点的作品 。就算你能够到西双版纳生活几年,跟我当年因生活所迫,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将来,完全把自己当一个农民这样去种田、生活,感受完全不一样 。你去收集素材、观察,跟命运把你抛在那里、成为一个当事者感觉完全不一样 。
处处都有生活,比如说想写动物,我们小区里都有很多流浪狗、流浪猫 。现在有一种共识:动物越来越希望能够跟人类共生共伴,很多的动物都慢慢向大城市迁徙,两年前我还专门用了好几个夜晚到郊区去看 。我还不大相信这郊区真有那么多动物 。半夜我朋友陪我一起去城郊结合部,看到獾、狐狸、黄鼠狼,甚至有一次还看到一头鹿 。实际上动物因为受食物的引诱,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都在向城市迁徙,跟人类做邻居,那么这也是现在的一个特点 。再加上身边小区也有很多动物,所以你如果细心观察,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 。
我讲课时常跟孩子们说,不是观察的生活才叫生活,想象中的生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违背生活常识,也是一种生活 。写作就像一只鸟,要两只翅膀同时带动,生活是一只翅膀,另一只就是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写东西 。有孩子从来没看见过野狼,就在动物园见过狼,也能写出关于狼的长篇小说 。想象可以弥补一些生活的不足,常识性的、科学的、真实的东西是基础 。
还有一种说法,关于生活和素材的问题:如果你的境界和思想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会觉得生活也没什么可写的,人家都是轰轰烈烈的,我这边都是平平淡淡的 。但是如果你的境界和文学修养高了一层,你感悟的东西就会开阔很多 。所以重要的还是多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对生活的理解力、感悟能力,比你到野外去镀个金、采个访作用更大 。
南方人物周刊:想象力应该怎么培养?
沈石溪:阅读非常重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很有想象力的作品——比如童话小说——就是培养想象的能力,也给了孩子锻炼想象的机会,它会激发孩子想象的天分 。每一个孩子都有想象力,但是很多时候会被扼杀,或者说得不到有效的启发 。大人经常会把孩子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认为是说谎,或者是一种无稽之谈 。
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是不能忽略的环节
南方人物周刊:你提到阅读很重要,但是在“鸡娃”和“内卷”的风气之下,孩子的基础阅读量不够,应该怎么应对和平衡?
沈石溪:对于孩子的阅读,我认为要帮助养成一个爱阅读的习惯 。阅读最好的老师是兴趣 。没有培养阅读兴趣,什么都是空的,孩子可以应付你,明明没有读,看一个内容简介,应付你两句,其实根本没看下去 。
培养兴趣很重要,那么兴趣哪里来的?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我跟家长座谈的时候,家长会说,实际上我很重视孩子阅读,跟小孩一起进书店,我也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说买什么书,我毫不犹豫就给他买,就提一点要求,看完以后写一篇读后感 。等于把课外阅读变成第二个语文课堂了 。本来小孩上语文课,老师讲得精彩还很愿意听,老师讲得枯燥一点,小孩子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特别害怕上作文课,写作多难啊 。小孩子一听要写读后感,算了,我也不要买书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