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崔颢的《黄鹤楼》:乘黄鹤去还是乘白云去?文史专家曾争论不休!( 三 )


首先 , 在唐代诗人的诗作中 “乘白云”已是一句熟语 。 比如 ,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中 , 就有“乘白云”之语:

开元天子万事足 , 唯惜当时光景促 。
三乡陌上望仙山 , 归作霓裳羽衣曲 。
仙心从此在瑶池 , 三清八景相追随 。
天上忽乘白云去 , 世间空有秋风词 。
诗中的女几山 , 又名花果山 , 距宜阳县城50公里 , 距九朝古都洛阳90公里 , 是吴承恩《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创作原型 。 孙悟空善能腾云驾雾 , 所以 , “乘白云”与女几山甚相契合 。
南宋王灼在其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碧鸡漫志》中亦有云:“忽乘白云去 , 空有秋风词 , 讥其无成也 。 ”由此可以看出 , 古代诗人是常有此句法的 。
其次 , 据《吴礼部诗话》中所开:“崔颢《黄鹤楼》诗题下自注云:‘黄鹤乃人名也 。 ’”如果黄鹤是人名 , 那么 , 诗中的第一句只能用“乘白云”而不是“乘黄鹤”了 , 因为 , 黄鹤自己是不能“乘”自己的 。
最后 , 依据全诗的语句结构来看 , 第一句为“白云” , 第二句作“黄鹤”;第三句为“黄鹤” , 第四句又为“白云” , 这样的安排是符合艺术的匀称规律的 。
烟波|崔颢的《黄鹤楼》:乘黄鹤去还是乘白云去?文史专家曾争论不休!
文章图片

再说“昔人已乘黄鹤去” 。后世选家之所以选择“昔人已乘黄鹤去” , 是与黄鹤楼及其传说有关 。 位于湖北省武昌蛇山之巅的黄鹤楼 ,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 。 是年 , 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口城时 , 为便于瞭望守戍 , 特于城西南角黄鹄矶修建一座的军事楼堡 , 即后世人所称的黄鹤楼 。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 , 有两种说法 , 一是“因山”、一为“因仙” 。 因山说更符合历史原貌此 。 历代史家考证认为 , 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 与“鹤”二字一音之转 , 互为通用 , 故名为“黄鹤楼” 。
但是 , 有着浓厚崇仙文化观念的中国人 , 更相信仙道传说一类的轶事 。 因为是传说 , 黄鹤楼的因仙说并不统一 , 也有两种说法 。 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 , 遂此得名 。 而这位驾鹤而去的仙人 , 就是费祎 。
据唐代文人阎伯理写了一篇介绍黄鹤楼的《黄鹤楼记》 , 阎文的开篇就介绍了黄鹤楼的得名原由 , 其文曰:
州城西南隅 , 有黄鹤楼者 。 《图经》云:“费祎登仙 ,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遂以名楼 。 ”事列《神仙》之传 , 迹存《述异》之志 。
文中的州 , 系指鄂州 , 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 《图经》为记载某地风俗 , 物产 , 附有地图的书籍 。 费祎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 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那个费祎 。 费祎深得诸葛亮器重 , 屡次出使东吴 , 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 , 而费祎据理以答 , 辞义兼备 , 始终不为所屈 。 费祎为三国时期蜀汉名臣 , 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