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崔颢的《黄鹤楼》:乘黄鹤去还是乘白云去?文史专家曾争论不休!( 二 )


烟波|崔颢的《黄鹤楼》:乘黄鹤去还是乘白云去?文史专家曾争论不休!
文章图片

结合前四句来看 , 黄鹤无踪 , 白云空在 , 大有“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浩然情怀 。
诗的五六两句 , 既写到所见汉阳之树生于晴川 , 又因之而感触到鹦鹉之洲尽为芳草 。 第六句最重要 , 鹦鹉洲是三国时黄祖杀祢衡的地方 。 祢衡是传统戏剧中击鼓骂曹的那位 , 为一代才人 , 曾作《鹦鹉赋》 , 洲名鹦鹉 , 是为了纪念他的遇害的 。 如今 , 作赋之人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 迹消名留 , 永生芳草 , 这和李白《望鹦鹦洲怀祢衡》诗意相近 。
七八两句 , 是写诗人在日暮时分 , 留恋现实 , 怀念故乡 ,江上烟波 , 胸中块垒 , 一个“愁”字了得 , 将通篇一齐收拾 。 然而精神意兴 , 绝不颓唐 , 这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
《黄鹤楼》这首诗的好处 , 就在于八句紧紧结合在一起 , 传达的是一个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凝炼诗感 , 这是一般律诗所做不到的 。 所以 , 明代周珽在其《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才如此称赞其诗:

“前四句叙楼名之由 , 何等流利鲜活?后四句寓感慨之思 , 何等清迥凄怆?盖黄鹤无返期 , 白云空在望 , 睹江树洲草 , 自不能不触目生愁 。 赋景摅情 , 不假斧凿痕 , 所以成千古脍炙 。 李梦阳云:‘一气浑成 , 净亮奇瑰 , 太白所以见屈 。 ’周敬曰:‘通篇琉越 , 煞处悲壮 , 奇妙天成 。 ’”
关于崔颢的《黄鹤楼》 , 史上也曾有过争论与褒贬 , 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诗的首句之争 , 到底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 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其二是诗的对仗之疑 , 对仗不工整的《黄鹤楼》为何被推崇为“七律之袓”?
3/乘黄鹤还是乘白云? 烟波|崔颢的《黄鹤楼》:乘黄鹤去还是乘白云去?文史专家曾争论不休!
文章图片

《黄鹤楼》的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 在许多诗选中 , 都是当作“昔人已乘白云去”的 。 持这种观点的有《全唐诗》、《唐诗正音》、《河岳英灵集》、《国秀集》等 。 《唐诗解》选录这首诗时 , 提出了不同看法 , 认为首句应为“昔人已乘黄鹤去” , 因而在诗第一句下加了注解说:“诸本作白云 , 非 。 ”《唐诗解》以后的选本 , 如《唐诗别裁集》和《唐诗三百首》等 , 都遵从了《唐诗解》之说 , 一律改为“昔人已乘黄鹤去” , 并沿用至今 。
那么 ,那么 , 《黄鹤楼》的首句究竟是“乘黄鹤去” , 还是“乘白云去”呢?细细分析一下 , 发现两者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
先说“昔人已乘白云去” 。 也许有人会认为“乘白云”不合常理 , 但是 , 作为诗歌语言 , 我们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