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有一座“视觉黄鹤楼”,还有一座“心理黄鹤楼”

视觉|有一座“视觉黄鹤楼”,还有一座“心理黄鹤楼”
文章插图

在黄鹤楼“送别”
钟年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怅惘地提到,今天的黄鹤楼,已经没有了“送别”的功能。
古人送别很隆重,“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送了一程又一程。黄鹤楼尤其是送别的好地方,大家登高望远,举杯祝福,吟诗作赋,把心情抒发个够,有充分的仪式感,所以才有那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游玩必到此,吃饭必到此,送别必到此。
钟年教授回忆自己上学的年代,人们送别是要送到站台的,大家会拥抱、祝福、唱歌、弹吉他,会追着火车跑,会流泪和念诗。
可惜,因为取消了站台票,因为人们越来越忙,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因为“吟诗”这一传统的不再流行,“送别”也越来越“轻快”。但是那种离愁别绪如何安放、那种微妙的心情如何排遣?钟年感到,这是都市人的一个心理问题。
失去了送别功能的黄鹤楼,又该如何嵌入本地居民的生活圈、生态圈?钟年觉得,办法还是会有的。
(李煦)
视觉|有一座“视觉黄鹤楼”,还有一座“心理黄鹤楼”
文章插图

武汉大学钟年教授。
历经4年,由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和长江日报共同编修的《黄鹤楼志》(2019年版)面世。在首发式上,该书编审、黄鹤楼文化顾问、武汉出版社原高级编辑潘长胜概括了这一最新版《黄鹤楼志》的诸多亮点。该书副主编、武汉大学教授钟年则用大量证据指出,存在着两座黄鹤楼,一座是视觉上的、实体的黄鹤楼,另一座则是心理上的、记忆中的黄鹤楼。
就这一话题,长江日报《读+》专访了钟年教授。
《黄鹤楼志》(2019年版)亮点频出
新志多出旧志11万字
20多年前,武汉多位专家学者聚集,阅览古今文献,进行实地考察,编撰完成《黄鹤楼志》(1999年版),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20多年过去,许多新发生的大事需要记载,新的研究成果需要体现。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的规定,2018年,专家学者们和长江日报一起精心策划,启动了新一轮《黄鹤楼志》编修工作。
经过4年编修,2019年版志书终于在党的百年诞辰之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入志资料上自汉末三国,下至2019年,时间跨度长达1800年;涵盖范围包括黄鹤楼公园及周边地域在内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建置沿革、文物名胜、名人行踪、古迹遗名、艺文创作、园林建筑、花木景园、旅游发展等等;并充分吸纳近20年来黄鹤楼历史文化研究和黄鹤楼事业发展的新资料、新积累。
新志与旧志在历史的传承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但在体例框架上将旧志原来的章、节、目三个层级,创新增加到四个层级,即篇、章、节、目,分类更加细致,记述的范围更加广泛。新志多出旧志11万字,各种图照336幅、表格11张。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