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有一座“视觉黄鹤楼”,还有一座“心理黄鹤楼”( 五 )


另一方面,即使人们知道了黄鹤楼的建筑已不存在,“实”的登临已不可能,但仍可作“意”的登临。在黄鹤楼的故址,无数追寻历史记忆的人对着心目中的黄鹤楼抒发感慨。清末的康有为明知“浪流滚滚大江东,鹤去楼烧矶已空”,却并不妨碍他将诗的名称定为《登黄鹤楼》。毛泽东也曾在登上黄鹤楼故址后写下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视觉上的黄鹤楼在这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黄鹤楼在诗人的眼里是一个象征符号,是一幅心理图景。“问黄鹤,已成千古;唱大江,更上一层”,黄鹤楼是一个引子,诗人欲借它寻觅解开思想郁结的门径。
由此可以说,历史上存在着两座黄鹤楼,一座是视觉上的,一座是心目中的。视觉上的黄鹤楼是实实在在的建筑物,是华夏民族能工巧匠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心目中的黄鹤楼则是由历代民众用传说故事塑造出来的,自然其中也包含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描摹之功。
对人们来说,视觉上的黄鹤楼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了它,就没有了实物来寄兴寓情。但从人类更深层的需求看,心目中的黄鹤楼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就没有了精神的支撑依托。精神的力量需要有物质的基础来产生,但当精神的力量产生之后,却可能与物质的力量相匹敌甚或有物质的力量不能企及之处。人们心目中的黄鹤楼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力量,在一部完整的黄鹤楼史中,如果说视觉上的黄鹤楼是骨和肉,则心目中的黄鹤楼就是血与髓。视觉上和心目中的两种形象浑融合一,这才组成圆匀丰满、色彩斑斓的黄鹤楼。
人民创造了黄鹤楼,黄鹤楼也当回归人民
读+:意识到“视觉黄鹤楼”和“心理黄鹤楼”的存在,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钟年:前面提到了传说对黄鹤楼形象塑造的贡献,跳出传说,从更根本的意义上看,黄鹤楼历史上真正的主角是人民、是群众。民众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建造了黄鹤楼,并在日常生活中全力呵护着黄鹤楼,更在心灵的世界中用传说故事等描绘出一个益发充满魅力的黄鹤楼。无论是崔颢、李白,还是康有为、毛泽东,他们的惊叹、陶醉、感怀、遐想,都是建立在民众的文化塑造基础上的;而他们的惊叹、陶醉、感怀、遐想能被传播到广阔的时空,靠的也是民众的力量。
人民热爱黄鹤楼,黄鹤楼也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这里宴饮——“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白居易);人们在这里娱乐——“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人们在这里观景——“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孟浩然);人们在这里送客——“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顾况)。黄鹤楼以及黄鹤楼的附属建筑成了一个包容了宴饮、文娱、游乐等综合功能的公共空间。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