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有一座“视觉黄鹤楼”,还有一座“心理黄鹤楼”( 三 )


“因山说”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吴黄武二年(223),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这一派的意见是说,黄鹤楼所建的位置在黄鹄山,而鹄转音为鹤,故又名黄鹤山,因此山上的楼自然就叫黄鹤楼了。近人所作《武昌要览》中的有关论述可作此论的代表:“黄鹄山,起城东而达于西隅,黄鹤楼枕焉。山旧名紫竹岭,以有黄鹄腾紫竹间,故名黄鹄。鹄音转为鹤,故又名黄鹤山……黄鹤楼在汉阳门内黄鹄山头,因山得名,号为天下绝景。”
不过,在历史上,“因仙说”的声音却压倒了“因山说”。黄鹤楼与神仙的关系早就见于其建成后的历代典籍,到了唐代阎伯理(一作瑾,又作珵)所作的《黄鹤楼记》中,则正式将神仙黄鹤的故事与黄鹤楼的名称拉上了关系——“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宋代《太平寰宇记》也沿用了此说:“黄鹤楼在县西南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黄鹤楼的来历是和一则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
古时江夏有座辛氏酒店,有一次,仙人费子安来此饮酒用饭,未付账即去。如此数载,辛氏从不提酒钱。某日,子安酒足饭饱之后,对辛氏道:“向来多负酒钱,今当少酬。”遂取桔皮在酒店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嘱辛氏如有客至,拍手歌唱,鹤即会随之起舞。试之果然。远近闻讯,莫不来此饮酒观赏,辛氏因此家资巨万。忽一日,子安又至,问曰:“以前所欠酒债,可偿还得上?”辛氏喜形于色道:“蒙先生画鹤而获百倍,请多留几日,容我报谢。”子安道:“我岂是为谢而来?”乃取出身边玉笛吹响,须臾天上白云飘落,壁间黄鹤飞出,子安跨鹤腾云而去。辛氏感念仙人黄鹤,即在子安驾鹤升天之处建楼,起名为黄鹤楼。
关于“因山说”和“因仙说”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推理,若黄鹤楼果为三国时吴国所建,且又用于军事目的,那么因山得名就是比较合乎逻辑的。但是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因仙说”能广为流传,会被历代众多的文人骚客写入自己的诗文中,难道他们都是没有头脑的?看起来,在这表象之下,恐怕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
于是,黄鹤楼的名称来历除了是一个历史学的问题,也同时成了传播学的问题和接受美学的问题。
历史说到底就是人类的记忆。从群体记忆的角度看,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起码存在着两种真实,一是历史的真实,一是心理的真实。黄鹤楼的因山得名,有可能是客观的实际;黄鹤楼的因仙得名,则充溢着主观的想象,从它被人们创造出来和广泛接受这一点看,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是真实的。而且这种心理的真实由于深深印入了广大民众的脑海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因此在社会文化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