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有一座“视觉黄鹤楼”,还有一座“心理黄鹤楼”( 四 )


黄鹤楼是“崔李诗案”最大受益者
读+:所谓“在社会文化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最好的例证是不是崔颢的诗?
钟年:更确切地说,是崔颢题诗以及题诗之后发生的各种相关事件。
根据著名诗词专家王兆鹏教授的研究,唐诗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一开头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在发挥仙人黄鹤的传说,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在崔颢所处的时代已深具影响力,而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作,又将这个传说播扬到更广阔的时空。
但是还不止于此。
崔颢题诗黄鹤楼是客观的历史,但在民众的主观创造中,却将这历史进一步拉长,将崔颢拖入一桩文坛公案。相传在崔颢题诗后,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他诗情顿起,可当他正要奋笔疾书时,却发现了崔颢所题的黄鹤楼诗,于是 “眼前有景道不得”,全因“崔颢题诗在上头”,急得无处发泄的李白恨不得“捶碎黄鹤楼”。自宋人在笔记中记录了这个传说以后,对搁笔一事的肯定派和怀疑派就拉开架势,打起了旷日持久的笔墨官司。
我们无意卷入历史上是否有李白搁笔一事的争论,因为我们的关切点并不在这里。事实的产生是一码事,事实的传播则另有规律,人类的传播心理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白的加盟,使崔颢题诗的故事有了一个更圆满的结局,令崔颢文名更著。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便注意到这一点:“崔颢吟成绝妙辞,不因捶碎世谁知?”不过,最大的获益者还是黄鹤楼,清人所拟的一副对联曰:“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崔颢和李白的传说最终将一道夺目的光环带给了黄鹤楼。
这就涉及文化塑造力了。一种文化形象的塑造,是需要强大的力量来维持的。譬如故宫,主要靠的是国家力量这个后盾。可黄鹤楼更多依凭的是社会的力量。将神仙、诗文、名人等因素引入黄鹤楼的历史,当然能极大地加重黄鹤楼的文化分量。在黄鹤楼的文化纪年表中,传说和诗文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民众的历史记忆。
“视觉黄鹤楼”和“心理黄鹤楼”二者不可或缺
读+:这种被塑造的民众历史记忆,对黄鹤楼来说意味着什么?
钟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鹤楼虽然屡次被毁却又屡次被重建,因为人们不能忍受世间缺少与心目中的形象互为依托的视觉上的黄鹤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没有黄鹤楼的日子里人们会用别的楼阁建筑来代替。尤其是清代所建的最后一座黄鹤楼在光绪十年(1884)被焚毁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有人筹划重修黄鹤楼,而社会各界人士也一再因名楼重现江城的梦想而激动。虽然从今天回头望去,很多时候重建黄鹤楼的诸项条件并不具备,但人们那种对黄鹤楼实体的渴求,却令人可感可触。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