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历史背景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哪一年?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 。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领一支舰队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英法公使却依仗武力,率舰队蛮横闯入大沽口 。驻守大沽口的清军开炮阻击,英法联军狼狈逃出大沽口 。
在通州谈判时,双方使节因枝节问题发生剧烈争议,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 。英法联军得知后立即进军北京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杀,包括7名泰晤士报采访人员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 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 。之后,为了报复,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并派遣戈登执行火烧圆明园命令,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简述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
圆明园规模宏大,珍藏文物众多,建筑规格中西合璧,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 。圆明园著名建筑西洋楼建筑群,大多是采用西方建筑式的规格来修建的 。
规模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历史背景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当时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 。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