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关,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爱,简单而平淡的爱情,对于挫折不幸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着,这也是作者一直在寻找的问题的答案 。
人问什么要活着?答案是,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人早晚都要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 。所以要活着 。至于要怎么活,与其说作者自己战胜了病痛,倒不如说是从那些平凡的人身上作者明白了要好好地活着 。
生活本来不是一件易事,会有各种烦恼,会遭遇各种不幸,但还是要活着,不是苟且地活着,但是如果想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片段,比如吃上一顿每餐,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生活其实也是充满希望的,到处都是对折磨过后的馈赠 。没有苦就没有乐 。
地坛是作者心灵的园子,作者时刻没有忘记,也没有走远 。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在他的文章发表后,在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后,他始终不忘记里园子里看看,像以前一样静静地思考 。如今,很多人已经开着打着“成功”字样的大船远去,却忘记了回去的路,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也有人为了达到目的,打翻别人的船,让羡慕,嫉妒,仇恨在自己的心中蔓延,直到把自己吞噬 。或许有一句话是对的: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回家的路!童年的那些快乐时光永远也找不回,只是在记忆里还有它的影子 。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心灵的院子,给自己一个自由的思考的空间,想想为什么活着,想想身边的人,想想未来,想想梦想 。它可以没有地坛那么悠久的历史以承载生命之重,可以没有高大苍翠的树木给人以莫名的敬畏 。它只是一个安静的环境,纤尘不染,摒弃了那些丑恶与不快乐,操场边,妈妈的怀里,有凉风的屋顶 。
就像《中国合伙人》中的经典台词:生活有时候要按快进,有时候要按暂停 。就让生命在此刻暂停 。
【我与地坛读后感2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4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 。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 。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 。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读罢《我与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 。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最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 。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青春的活力,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 。或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因被批评一次,甚至或因失恋了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谢 。史铁生在文中说的那句话还记得吗?“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所以我们何必着急去完成这件事呢?命运有时不能讲公道,但是我们可以像史铁生一样对命运不屈,在现实生活中乐观进取,拥有菊花一般的韧性!
不言放弃,笑对人生,你的生活将开满幸福的花朵!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
在读《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看过很多本书,不过每读一本书的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这本一样,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 。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桑德尔公开课 桑德尔
- 庐山|我与途安的故事之六:从拉萨到日喀则 饱览圣湖与冰川
-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 哭泣的骆驼
- 我与春风皆过客 你携秋水揽星河 离人心上秋
-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20字 鼹鼠的月亮河
-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在人生边上
- 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小说 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
- 我爱你中国读后感300字左右
- 董卓进京读后感 董卓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