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2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按照老师的的要求读了我与地坛,让我难忘的是第五章的小女孩,那个美丽但智障的小女孩,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 。
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请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史铁生说的不对吗?
上帝不可能把把漂亮和智慧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的 。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 。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 。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
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 。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 。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
我与地坛读后感3
为什么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懂的母亲的辛劳?为什么不抓住当时的美好?为什么在无法挽回后才会尝试思考?作者史铁生已经告诉我们,他的痛悔,他的自责,难道我们要重蹈覆辙?我的答案是“不” 。
刚开始,作者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但事实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个爱他、会照顾他、时时刻刻关心他的母亲 。而他的母亲,是活的最苦的母亲,儿子双腿瘫痪,情绪低落,脾气暴躁,自己心里不好受,但是为了儿子,她撑起了整个家 。可是,当时的作者全然不知 。这里让我看的有些心酸,觉的作者实在是太不懂事了,一点也不理解母亲,还跟她唱反调 。但是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们与当时的作者不都一样吗,一点也不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一次次的争吵,一次次的伤害了母亲的心,但母亲还是与从前那样对待你、爱护你、关心你 。母亲的无私、包容令人钦佩,那我们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亲永远的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这才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渐渐懂的了母亲的辛劳 。可现在,一切都已经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责,留下的只是空空的床,空空的房······
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现在的美好 。我们要珍惜母爱,回报母爱!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有些时候我也总在想,自己的生命中会不会也有一个想要用心守护的地坛 。母爱在作者的笔下是伟大的,那么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样也存在这样伟大的爱 。也许吧,也许是母亲付出了太多,让我习惯成自然,渐渐忽略了它的存在 。然而读完《我与地坛》后,我总觉得,不应该再这样了,“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想,作者这样卑微的愿望,大概永远也不会实现了吧 。等到失去后,无论怎样想珍惜,也没有用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