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雪如意”“雪飞天”是如何诞生的?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冬奥之约?封面人物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邵萌
河北张家口,太子城畔,崇山峻岭之间,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如一柄巨大的如意依山峦而卧;北京石景山,首钢老工业园区内,冷却塔旁,滑雪大跳台似一条优美流畅的飞天飘带傍湖畔而起。
随着冬奥会的临近,新建场馆“雪如意”和“雪飞天”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而这两个引人注目的场馆背后都有着一个名字——张利。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也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参与、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雪如意”和世界上首个永久性单板大跳台“雪飞天”的设计与诞生。
张利|“雪如意”“雪飞天”是如何诞生的?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冬奥之约?封面人物
文章插图

张利。受访者供图
2022年1月,封面新闻采访人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会议室见到了张利,一副黑框眼镜,利落的棕色西装,面带笑意,一身儒雅,这是张利给人的第一印象。结束了一场工作会议后,他向采访人员讲述了他与冬奥的“缘”,以及“雪如意”和“雪飞天”设计中的“巧”与“思”。
张利常说,“中国的建筑师可以干正确的事情。”北京申奥成功时,时任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部长的他身处吉隆坡现场,紧张地注视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口型。“跟我们竞争的是Almaty(阿拉木图),因为视觉的信息总是先于听觉的信息到达,如果是北京,他的嘴会一直闭着发出这个音,我看到他嘴一直闭着,心情非常高兴。”张利笑着说:“当时我觉得在未来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干正确的事’的愿望,总算能实现了。”
申冬奥成功后,建筑师张利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在场馆设计中,他融入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无论“如意”,还是“飞天飘带”,抑或其他,在他看来,于场馆设计中传递中国文化信息,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责任。同时,“每一个形象的表现都一定要和它最后具体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联系到一起,仅仅是‘形象’是长久不了的。”
在与张利的对话中,“可持续利用”被多次提及,在他看来,这次北京冬奥会和2008年夏奥会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再考虑如何仅仅做一个盛会,而是更加关注长期的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奥运怎么贡献于一个具体的国家、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其实在提供一些自己的答案,跟世界一起来参与这个讨论。”
“把冬奥做成一件事情的开始,而不是一项筹备工作的结束。”张利说。

“雪如意”:运动员起跳时能看到长城遗迹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