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雪如意”“雪飞天”是如何诞生的?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冬奥之约?封面人物( 三 )


“雪飞天”:表达中国元素与延续工业遗产记忆
张利|“雪如意”“雪飞天”是如何诞生的?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冬奥之约?封面人物
文章插图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夜景。受访者供图
封面新闻: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在首钢遗址上建造的,一方面要保留它的底蕴,另一方面又要和冬奥等元素结合起来,您在设计时是怎样考虑的?
张利:其实跟“雪如意”有点类似,它运动的基本的美来自跳台的曲线,不过这里多了些跟原来不一样的东西,它建在一个工业遗址上。其实选址挺有意思,之前的跳台一般都是临时的,搭完后就撤掉,首钢滑雪大跳台是世界上第一个永久的单板大跳台。北京市和奥组委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首钢,既然是第一个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是不是可以第一次在奥运历史上和工业遗产结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题目,除了要表达中国元素以外,还得把工业遗产的记忆表达好。
我小时候在北京长大,那时去首钢就到了北京最西头,它的冷却塔、群明湖和后面西山形成北京西边一个完整的天际线,这个记忆肯定是要被跳台的出现改变,但怎么改变它,能让大家认为仍然是一个整体,能够延续这样的记忆。
我们用了很多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和人因测试技术,请在首钢生活了三四十年的老首钢人来帮我们判断,什么样的跳台放置角度能帮他延续工业的记忆,最后定下了现在这个角度。跳台的结束区往湖面以下沉了五米,就是为了让跳台整个看起来不会比冷却塔高,而是从冷却塔的高度顺延下来的一个曲线。
封面新闻: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如何体现中国东方美学的?
张利:回到中国元素表达的问题,因为运动的名字叫做 “Big Air”(单板大跳台运动),就是尽量向空中腾跃,所以我们想到了中国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东方绘画里表现人体的方法跟西方那种解剖学的肌肉表现不太一样,我们大部分是用衣物来表达运动的痕迹,这也和这项运动很吻合,所以就有了“飞天”飘带形象。
让“超人”场馆向大众靠拢
张利|“雪如意”“雪飞天”是如何诞生的?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冬奥之约?封面人物
文章插图

傍晚,从群明湖东岸看首钢滑雪大跳台。受访者供图
封面新闻:您在场馆设计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怎么把这种元素更好地跟场馆建筑结合在一起?
张利:其实在建筑当中传递一个群体的文化信息,这不是一个选项,这是一种责任。解释到建筑上的时候,永远有一个标准不能过于具象,过于卡通化,而是希望把这些东西和具体功能结合起来。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