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莽莽苍苍的河北山地,不仅风光秀美,而且蕴藏着众多的宝藏( 六 )


邢砂历史悠久,宋代史籍中记载更多。其中,《元丰九域志》载,邢台每年要向皇室进贡的东西,除了绢、瓷器之外,还有“解玉砂一百斤”。
但解玉砂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
直至民国年间,中国地质学先驱章鸿钊才解开了谜团。他在著作《石雅》中写道:“解玉沙者何?治玉之沙也。今都市所常用者有二:一曰红沙,其色赤褐。出直隶邢台县,验之即石榴子石也,玉人常用以治玉。二曰紫沙,亦称紫口沙,其色青暗,出直隶灵寿县与平山县,验之即刚玉也。”
石榴子石和刚玉,本属宝石中的一种,后者还细分为蓝宝石、红宝石二种。但用来磨玉的则是其中晶体较小、品相较差者。
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玉雕行还在依赖这种大自然的天然馈赠。而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解玉砂大多已经被人工合成的磨料所取代。
但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大自然有着何其“公平”的一面:河北缺少美玉,就用解玉砂来补齐。
雪浪石:一代文豪数赞其美的白脉黑石
大自然的馈赠,哪怕是粗糙的石头,也总能赢得“拥趸”——苏轼就是其中之一。
1093年的金秋十月,58岁的苏轼到定州任职。工作之余,他无意间得到一块能与生命对话的白脉黑石。
石上的纹理,如同当时两位知名画家“所画的石间奔流,尽水之变”,苏轼情不自禁惊叹其美,称其为雪浪石,并写下多篇文字进行赞美。他还弄了块曲阳白石凿成大盆来盛放雪浪石,并把摆放的屋子命名为雪浪斋。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离堆四面才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900多年之后,雪浪斋早已无存,而在定州城东一所医院的庭院内,那块雪浪石,远离喧嚣,依然矗立。
苏轼任职定州,时间只有半年多。他所发现并命名的雪浪石,却如他的文字一样,历时千年仍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雪浪石的基质,实际上是灰黑色、黑色的片麻岩,其中分布着长石、石英组成的白色条带,以及这些矿物颗粒形成的云雾状斑点。”吕士英介绍,没想到20多亿年前太古代形成的这种深变质岩,竟然能以其流畅的线条纹理、肃穆古朴的花纹,触动一代文豪的内心。
而今,以图纹为显著特征的雪浪石,经过苏轼诗文的“加持”之后,已经成为观赏石界的历史名石。曲阳、灵寿、阜平等地多有开采,而它们的身影也出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内。
河北的观赏石,不止雪浪石。
康保县奇石藏家武玉章在一次外出寻石时,竟然发现了一块独特的肉石:不仅层次分明,有着天然形成的“肉皮”“肥肉”“瘦肉”,甚至连毛孔都清晰可见。
消息传出后,奇石藏家们一致认为,这块石头可以与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观赏石“东坡肉”相媲美。2014年,这块石头被带到了台北,与台北故宫的那一块“认了亲”。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