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条河的工业史( 五 )


文章图片
影响天津工业发展的裕大和宝成两大纱厂 ,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棉纺三厂 。
当时纱厂都是12小时工作制 , 宝成纱厂经理吴敬仪推行8小时工作制 , 早中夜三班倒 , 《大公报》称其“实开中国劳动界之创例” 。
截至1921年 , 包括裕大和宝成在内 , 天津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六大纺纱厂相继建成 , 新型机器织布工厂布局形成 。 海河两岸成为纺织工业的聚集地 。 1912—1928年间 , 天津纺织厂家已达1407家 , 总资本额为2600万元 , 占当时天津民族工业资本额的30%强 。
作为城市记忆的标签 , 天津纺织业历经沉浮过往 , 棉三还有吗?
随着工业战略东移 , 棉纺三厂由天津纺织集团迁移到了空港经济区 。 2013年 , 由天津住宅集团、天津纺织集团、天津渤海国资、河东区嘉华城投共同组建的天津新岸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 通过保护性开发打造了棉3创意街区 。 2021年 , 昔日的棉纺三厂 , 现在的棉3创意街区正式被列入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录 。
现在 , 街区内聚集了160家动漫制作、新媒体、广告、设计公司、科技研发企业 , 每年300余场活动 , 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 , 纳税额3亿元 , 昔日繁忙的生产与今天的创意无限相遇 , 让这片街区又充满了新的活力 。

大沽船坞:培养北方第一代修造船工人

与大沽口炮台相隔1.5公里 , 海河南岸 , 是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 。
洋务运动期间 , 这里是清代北洋水师舰船维修基地 , 是继福建马尾船政、上海江南船坞后我国第三所近代造船厂 , 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 , 这里培养了北方第一代修造船工人 。
1875年 , 李鸿章奉命在天津组建北洋水师 , 为使日益庞大的北洋海军舰船能够就近修理 , 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同意 , 在大沽海神庙周围建起一座船坞 , 命名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 也称海神庙船坞 。 在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期间 , 它在承修损坏的部分船舰的同时 , 赶制军火 , 与北洋水师爱国将士一起 , 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885年 , 船坞有了打铁厂、锅炉厂、铸铁厂、模件厂 , 而且建立了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坞 。 大沽船坞不仅修船 , 而且可以自己造船 。 从1884年起 , 大沽船坞还承修海防工程 。 1891年 , 大沽船坞除修船外还开始制造枪炮、水雷等 , 实际上又成了一座军火工厂 。
轮机车间是旧址所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原厂房建筑 。 上世纪70年代 , 轮机车间停用 , 遗存至今 。 砖木结构 , 溜肩形高封山墙 , 屋顶呈双脊形 , 铺灰色泥质瓦 。 建筑开间19.77米 , 进深14间 , 长55.26米 。 由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 , 部分墙体倒塌 , 更换为红砖 , 现在建筑内墙还保留有原来的青砖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